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5月, 2017的文章

合氣道的體術~划船運動

圖片
合氣道之划船運動(舟漕ぎ運動/ Funakogi Undo ) 影片的作者很有心,一開始是傳統的祭嗣活動,其中也包括了類似的划船運動,感覺像是怕冷才拼命的做 (~ 呵 ) 。 影片後半段分別顯示道主、二代主植芝吉祥丸、藤平光一、田村信喜等人所演示的划船運動。大家的操作方式雖然有異,但出手與收手的頓點 ( 發力 ?!) 卻是值得大家的探討,有機會可以試試看。 附帶提一下,養神館早期影片的準備運動中,記錄有練習划船運動的練習片段,而且下腰下得特別的利害。 但不知為何在 TOTAL AIKIDO 一書沒有看見, 另外養神館在標準的教材影片中也沒有看到教導划船運動。   不過由划船運動的影片觀察,似乎並沒有要求操作者的身形要保持中正(除藤平光一師範比較正直之外),反而感覺是要體會如何使出全身的勁道,這一點在各師範演示中的表現應該是一致的。

合氣道的體術~消極的防禦方式

圖片
合氣道與手刀間的關係密不可分,預備姿勢的合氣道,又帶給我們什麼樣的訊息呢? 合氣道的半身姿勢在於一雙立於身前的手刀,同時並將手刀立於身體的中心線上。這樣子的好處,除了可以提供施力時能發揮力道之外,是不是還有其它的好處呢? 我們可以觀察得知的是,一般的格鬥多將前手虛立於身體的前方,後手則近乎放置於胸前。或者,雙手立於面前,以提供頭部有較多的保護。接著利用前手的距測、標定(瞄準)、欺騙、或是格擋等作用,當時機成熟時,再由後手給予致命的一擊。 當然,前手亦可作為攻擊之用 (譬如反手打法或剌拳),不過卻以阻嚇的成分居多 以手部攻擊而言,無論是正拳、鉤拳、剌拳…等等的攻擊,攻方都必須讓守方進入所謂的可攻擊範圍之內,也就是在手部可及之處。攻方的手若要發揮較大的打擊力時,則必須向後縮手約一肘的距離才能展現威力,否則也只能產生皮肉之創傷,並不能讓守方造成實質的傷害(不談所謂的吋勁)。 所以,當攻方愈接近守方時,也愈面臨守方愈大的反擊力道。 以頂視的角度來看,除非攻方的手部長度,佔了完全的優勢 (好比大人與小孩一樣,當大人以手按著小孩的頭時,小孩總是無法打到大人),否則當攻守雙方的手臂長度近似時,攻守雙方二者所面臨的受力風險其實是完全相同。 所以,利用虛招、格擋、移動…等方式,都是為了要找出對手的空門,再給予守方具有威力的打擊。如果合氣道習者(守方) 的雙手總是位於身體的中心線上(或稱不折的手),這樣會有什麼結果呢? 要釐清這個問題之前,需先了解攻方要構成有效的攻擊必須克服以下的問題: 1. 攻方第一個問題就是要克服守方的手臂長度的距離問題。 愈接近守方,攻方所受的反擊風險愈高。 2. 攻方第二個問題就是要克服欲縮手攻擊時的距離加大問題。 距離加大後,也加大攻方切入攻擊的難度。 3. 攻方第三個問題就是要克服守方的身體移動問題。 守方的一點點移動,就會脫離攻方的攻擊範圍。 綜合以上可知,理論上守方只要利用雙手守住中心線時,攻方若不利用抓取或壓制的方式,卻又要能夠讓守方落入攻方的攻擊範圍之內可說是十分的不易!尤其,當攻方必須克服守方及縮手的距離時才能到達守方的身體時,守方已可藉由這段的時間差,觀測出攻方的意圖與運動方向,而守方也只要稍微移動雙手,便可以力偏移的方式化解攻方的力道。 走筆至此,虛招的問題似乎也可以化解了。因為無論攻方怎麼佯

合氣道的雜項~習者的筋肉

圖片
合氣道習者的筋肉 合氣道習者常常說"不用力",但一個不用力的武術的習者,他的筋肉表現又是如何呢? 看一看道祖70來歲的體態吧 呵,還看不夠嗎? 這裏不用肌肉而用筋肉,代表他的體力與身體狀況。據吉祥丸書中提到,道祖的體格是在北海道開墾伐木時所鍛練出來的,尤其是手臂與腰力,應該可以說是膂力過人吧! 膂:脊樑骨人體腎臟外面那層發白、發青的薄膜叫“膂”。那層膜越厚、越青,人的腰力也就越大。 民間泛指腰力,如”(《舊唐書》)形容武則天男寵“薛懷義“偉形神,有膂力”,就是指薛懷義高大陽剛,腰力好暗指性能力好。 金庸《笑傲江湖》:林平之見對方一拳中宮直進,記起父親所傳的“卸”字訣,當即伸左手擋格,將他拳力卸開,不料這姓餘的膂力甚強,這一卸竟沒卸開,砰的一拳,正中胸口。 ~如果一昧地只有講"意"而沒有"力",恐怕與道祖的理念不太相同。~

合氣道的體術~一教~幾個特出的前方操作

圖片
正面打一教前方是入門的技法也是終極惱人的技法之一 。 以守央為代表的標準型: 接下來列舉三種特出的一教前方的施做: 第一種:引導向上 大澤勇人Osawa Hayato 師範在2011年的一教 (8分30秒) 現為合氣會派駐加拿大合氣道聯盟師範大澤喜三郎(Kisaburo Osawa)師範之子。喜三郎在1940年成為道祖的內弟子。   問題出在於受方使出一教時,受方的上臂是「已擊出」或是「即將擊出」?!守央的一教解決了「即將擊出時」的問題,可由其擋肘的操作得知。但習者的入身時機恐怕不一定都能有效的掌握,因此取方如何解決「已擊出後」的力道衝擊?上述兩位師範提出了解決方案~「向上導引」或是「合力」。 我們可以對照以下OSAWA師範早期的作法,其實是和一般的操作方式比較類似 第二種:引導向後 操作原理:利用「流擋」的方式,讓受方正面打的力量流過取方的同時,取方入身後再予以控制。   這種做法我們另可以由本部道場七段宮本鶴蔵(miyamoto)師範在研修上的演示得到驗證。 請注意以上片中37秒之後的方式,除了「流擋」之外,「流擋」後仍必須以前手進行「切」的動作才能有效的讓受方破勢。此法也可以做習者持有短棍或短刀的反擊之用。 有關「切」也就是「切腕」的動作,其實在道主守央的教範之中,已有清楚的說明這裏就不再重覆。 第三種:引導向側 有別於以上兩種的模式,來自加拿大的Osamu Obata 師範提供了處理正面打一教的另一種選擇。   Obata師範的手法由外觀來看有點像是詠春中的攤手、翻掌、或是反手打擊的動作;前手控制對方的腕,後手接對方的肘,但個人以為仍是「帶動」的原理。 但為何正常的接手帶不動,反而此種方式可以化解對方的力道呢? 片中obata師範的解釋是由於來自中心點(丹田)之力, 不過還是很難讓人想像。 習者可以觀察一下李君亮老師在影片中5分50秒左右時所公開的心法傳授中,也是利用相同的原理: 個人的觀察是,一般的接手方式,前手與對方正面打的手相接後呈現出「固定不動」的態樣,所以取方在施力時,完全在前手的接觸點上施力,所以產生的是力抗的現象。為避免力抗,此時一般的接手方式會要求取方要用扭腰的動作,才能化解對方的打擊之力,但無可避免的又會落入李老

合氣道道祖教範書籍的複刻演示

圖片
第一本是 Budo Training in Aikido 來自芬蘭大東流琢磨會的同好,針對本書 ( 或稱 Budo Renshu / 1933 年 ) 的技法加以演示。但標榜的是合氣道的源流嗎?呵。 另外一本是   Budo: Teachings of the Founder of Aikido(1936/1951) 本書則由齊藤師範親自演示 註:最重要的是讓人知道岩間流的傳承其來有自,以便與合氣會有所區隔。 吾人可以看看 1930 年道祖的演武,當時的爽脆度與後來的操作方式已有風格上的差異。 註:  1931 年發生 918 事變,二次大戰為 1939 年。

空手道的入身之技

圖片
我想合氣道的習者應該有似曾相似的感覺。 原田滿典曾向船越義珍與船越義豪學習,並自創Karate-do Shotokai (KDS)。原田師範尤其講究「氣合 / KIAI」的觀念。 入(擋)身的目的在於嚇阻對手的連續性攻擊,而不是比力量的大小。 抱著架擋-攻擊 的觀念,永遠會被強壯的一方所擊敗。 看看宇城憲治師範的演示 這時,我們再回過頭來看看西尾師範的指導,應該會有完全不同的感想!

合氣道的體術~守與攻

圖片
合氣道是守?還是攻?是攻中帶守?還是守中帶攻? 來自奧地利的 Georg Meindl 師範的精采演示。 以上比較難得看到的是,合氣道的體術在操作劍或短刀中,以攻方的姿態予以實踐!而非只是用劍來解釋合氣道。

合氣道的體術~帶動的操作思考

圖片
合氣道習者常常說得「帶動」,雖然與槓桿的原理在表象上相同,但實際的操作與感受上仍有差異。譬如,若受方的感受是「使不上力」時較與槓桿原理有關,但若受方的感受是「有出力但仍被帶離預定的位置或方向」。當然,取方的操作也可能是基於上述兩者的綜合技術。 尤其,「帶動」一詞在進階的說法上與「破勢」或是「呼吸摔」有很大的關聯性。無論如何,雙方有力量的連結後才能操作所謂的「帶動」。 以上可由遠藤師範在4'20"到5'20"的「拉帶子」的演示可見一般。 遠藤師範於上述影片的做法過於高階,但原理是一樣的。雙方的力量形成連結(抵抗)之後,便可以加以調整或變化對方的體位。 我們可以觀察到意拳姚老師在推手時的做法,也可以發現相同的道理;即敵我的雙手必須形成力的連結。 若要對方破勢或是變化體位,或是取得我方有利的形勢,就必須利用彼此的抗力所形在的連結關係,這也就是「合氣」的前題基礎。等到我方的位置到位之後,被抓取手的落下,便形所謂的「呼吸摔」。 看看甲野師範的演示,重點在於如何在瞬間抓到雙方力量的連結後,進而加以破勢。

合氣道的體術~反手摔

圖片
反手摔應注意的問題 ,如果利用時間差或是角度差的方式時,又該如何操作? 尤其,有一些習者喜歡單純地用「圓」的方式來應對反手摔,此種方式將造成受方方有機會在轉身後向取方進行反擊的問題,或者淪為互毆的局面。 習者可以參考以下Christian師範在2分40秒至6分40秒間的演示。第一種是走到受方的側面,第二種是取方大幅的旋轉210~240度時的方式。但不管是那一種,取方都不是180度的回轉。 另外,不管是那一種方式,都必須讓受方擊出的手的力道流出,不是止擋、不是加速(稍向受方的前方帶(拉)出),也不是予以外推形成圓形的轉動。 講究速度的Seagal師範走側面 引土道雄師範走側面 齊藤師範走側面                 這一問題受方反擊的問題,STANLEY師範也曾在片中予以釋明   另外一種方式,若能讓受方相對轉動達210度或以上時,亦可達到上述的效果。道祖在1分40秒的演示,受方為藤平光一師範。 道主守央在正面打反手摔中,也是利用上述的原理讓受方大幅的轉動後,再由其側面切手。 註: 上述中不討論以破勢的作法;譬如取方將被抓持的手的重心放下時同時後坐,或取方將對手被抓持的手利用單手或雙手的方式向取方的中心帶下的方式。

如何帶動受方?

圖片
不錯的說明。 「聽勁」與「帶動」是一體的兩面; 合氣道中的「帶動」一語,通常會希望習者「用意而不用力」,但事實上「用意並非不用力」,而是不用蠻力。 取方過度的施力會讓受方不自覺的或是有意地產生力量的對抗。

合氣道養神館的近況

合氣道鍊身會是由千田務(Tsutomu Chida)師範在2007年辭去了養神館總教頭的職務後,另成立了< 合氣道鍊身會 >。 比較特別的是,由網頁上的< 會員團體一覽 >顯示不難看出,為何鍊身會自2008年起能夠擁有自已的演武大會。甚至連國外都有< 分支機構 >。以下是2007年千田務師範在養神館的最終演武。 比較有趣的是,以下是演武前的開鏡解說,讓千代師範的uke們能夠了解當天演武的技法及注意事項。 各位不難看出,千田師範的技法明顯地較為柔和。 不像竹野高文師範的猛烈。 附帶一提的是,2012年6月15日養神館官方宣佈塩田剛三師範的子嗣塩田泰久(Shioda Yasuhisa)辭去了館長的職務,而由道場長處理事務;但出人意外的是館長的職務從缺! < 2012/06/15 Shioda Yasuhisa Kancho has resigned from the title of Kancho > As of June 14th 2012, SHIODA SOKE/KANCHO has resigned from the title of KANCHO, due to personal reasons. Below will be the new structure of the organization: Aikido Yoshinkan Honbu Dojo, Dojocho, Chino Shihan Aikido Yoshinkan Honbu Dojo, International Manager, Noriki Shihan. Nobody will be appointed Kancho, until further notice . 2002年的館長是井上強一(Inoue Kyoichi),2007年退職後在2010年成立合氣道 < 親和館 > ,但親和館的規模應該無法和鍊身會相比。因此個人以為,鍊身會的成立有點像是合氣會的總教頭藤平光一當時由合氣會出走另成立「氣的研究會」的感覺。 而前後對照一下,沒想到在2007年時雖然井上強一將館長交付給塩田泰久,但隨後千代務師範也離開了養神館,這對落在塩田泰久身上館長職務不啻為一項重大的打擊;但天不從人願,鹽田泰久自已卻

空手道中的合氣道技法~沖繩拳法 沖拳會

圖片
合氣道與空手道的共通處在那? 看看山城美智師範(Yoshitomo Yamashiro)的演非可窺知一二 當然也少不了來自沖繩的宇城憲治師範,他常常與合氣道的習者辦理合宿講習,五月女貢師範對他有所有讚譽。 大家可以對照一下五月女貢師範的同場演出

合氣道的體術~接手~UKE NAGASHI (受流)的應用

圖片
當身處不是穿著盔甲的戰場時,面對對手快速的攻擊,又要以如何的合氣道不爭不鬥的原理原則進行保護或是反制呢? 之前已曾經在「 合氣道的接手 -流擋 」 一文中做了一部份的討論,所以另以本篇補充說明。 先由劍來看體術,就是合氣中的「架砍」,但「架」並非「擋」而在於讓受方的攻勢被帶開,攻擊方向被偏移。 體術的操作如下 針對受方的打擊及抓取 針對入身摔演示 綜合應用 當然以上的方式主要是練習之用,但可讓習者熟習相關的用法。 以上的演示有更快速直接的說明與利用講解。

合氣道的體術~虛招

合氣道中的虛招 夏老師於「合氣道精神及理念認知」一文中表示有如下的表示:「…再次強調合氣道是不應先出手的,否則就失掉了基本精神,與一般匹夫之勇何異?李清楠老師所著之「合氣道基礎篇」內,一再提示須先出手誘使對方動作時而施術之觀點,個人不能認同,盡誘人出手,有挑釁及主動動武之意,豈是武者修為….」。個人於此有一些與夏老師不同的看法。 個人以為,擋身有以下的功效:一攻擊、二、轉移、三、欺敵。前二項的討論可參考前文的內容「合氣道中擋身技的使用」。 本文則特別針對「欺敵」進行討論。 欺敵的另一種說法是誘敵,就操作上來看可以是虛招,利用虛招的方式使得敵方作出錯誤的回應,如此可以讓我方完成後續的技法。因此夏老師所言著重在武德的部份,在於發生衝突的前置心態;而本文則著重在戰鬥發生時的「欺敵」戰術。 至於虛招的操作是否僅有手的部份而已呢?我們可以由道歌來看: 參吉祥丸所著之合氣道教範一書中的道歌可知: 「揮長刀 前方的我 敵人砍下 卻已忽焉在其後 誘敵砍下 我的形姿 掩至其後…… 右手為陽 左手為陰 用於誘敵……」。 吾人可由道歌來看,開祖十分著重在「誘敵」的部份。因此合氣道習者以誘敵的方式迫使對手出招的說法與開祖的教導並無不符。 此外,由道歌來看,誘敵的方式有兩種,一為「身」,另一為「手」。手的部份可以舉例的是正面打一教、正面打反手摔、正面打四方摔及正面打入身摔。身的部份,似乎可以參考一對多時,取方突然仆下讓受方打空且向前摔出的動作。 上述手的使用法,可以參考岩間流的技術。據稱,這種以手誘敵的動作,即為開祖所言,「微妙的氣的使用/ the subtle use of ki」或是「沈默之劍/silent sword」。

合氣道的體術~合氣道打擊技法的設定

圖片
由空手道比賽看合氣道打擊技法的設定 以下內容摘自台灣空手道聯合網的徐偉英教練的文章內容。 「看過二十年前的日本空手道比賽的影片的人應該會覺得..... 現在的運動化競技空手道...看起來挺娘娘腔的... (即便當中有很多此領域的"運動員",我還是打不贏,但是我還是有這種感覺) 以前的空手道比賽,比較有那種"一決生死"的壓力在~~~ 空手道呢...大概可以以十年做一個世代的單位... 每個世代之間...技術的外型都會有一點點的不同。 比起來,最初期的空手道比賽,選手的動作,小而謹慎,沒有大幅度的跳動步法;技術也沒那麼華麗,雙方站著不動的對峙會很久,一逮到一點點的空隙,就全速往前衝....這是以前的空手道比賽... 現在的空手道比賽,跳動步法大而明顯,選手會做移動式的對峙,攻擊的時候會採用高速且連續的攻擊,拉手動作大而誇張;甚至有些教練教選手的時候,會要求選手把出拳的重點放在最後拉手的部份。空手道......離武術就越來越遠了。 說到連續技,以前中山正敏有本"高級組手教範",裡面有個章節就在講連續技;我就覺得奇怪,連續技有那麼稀奇嗎? 幹嘛特地開個章節來說? 現在哪個練空手道的不會連續技了? 結果我發現,以前會使出連續技的空手道選手還真不多,因為選手出招必盡全力,力求擊倒對方為主,得分為輔,擊中對手前再控制一下力道不要造成傷害.,因此,每招必出全力的連續技,就沒辦法連得那麼緊密...而現在的空手道比賽則變成,得分為主,不要擊倒對方,要求速度才是一切...... 這就好比,一把大口徑的槍連開三槍;和一把全自動的小口徑衝鋒槍一次板機扣一次可以打好幾發,速度上的差別在這裡...... 光迴旋踢的變化也很大,以前的空手道比賽,選手不太愛用迴旋踢,因為幅度太大,不如前踢來得快速又乾脆;自從有"變化踢"之後,空手道選手越來越不會前踢了...因為他們把迴旋踢的軌跡改得很窄,所以踢中對手的機會就增加了,但是,殺傷力就比以前的迴旋踢要來得小了... 我相信再隔一兩個世代以後,傳統松濤館流那種超大幅度又難練的迴旋踢,應該會失傳吧....... 也因為空手道的比賽規則越來越運動化,我相信,假如把二十年前全盛時期的空手道選手,和現在全盛時期的空手道選手,相互比賽

合氣的劍杖~習杖初心者的幾個注意事項~已於20191023重整

圖片
§ 握杖 § 開始握的時候,由小指及無名指握起,愈接近大姆指的力道愈輕。 據稱尺骨神經主要與小指及無名指相接,較能和緩人的心情而達到放鬆的目的。 註:個人以為,這樣的抓法經實驗後確實較為緊固,習者在進行單手抓取的技法時,亦可拿來作為抓取的手法使用。而且,這樣的抓法與四教的控制類似,因此為一舉數得的技巧。   握好之後的態樣 兩手的握持力道要輕,但又不致於能讓他人任意的奪取。 前手位置在身體的前方,後手的小指要能部份覆蓋杖的尾端。原則上由後手及身體進行刺的動作,前手只是控制方向。 § 正面打 § 正面打時,想像把杖以圓形的路徑方式把整個杖擊出。 出力時先放鬆肩膀再與臀部(下半身)的肌肉相接,接著擊出的方式是右手、右肩與左臀部的方向運動,而不是直上直下的方式。 ★ 與練習合氣道相同,練習時都不要讓自已的肌肉緊繃,以致於達到放鬆的狀態。 註:所謂的「不緊繃」不是「不出力」,而是「不用蠻力」。 ★素振時要能掌握全身的協調感、動態感、以及流動性。 註: 不論素振的快或慢,習者都應要學習掌握一定的律動 即將擊中或擊中目標時兩手應予以握緊。 註:有些人會用食指指根部作為加強,類似四教一般的使用。   § 前刺 § 突刺時,食指不要突出 收起食指時,較可避免被對方予以敲擊或是被抓取   前刺時手腕要穩固,不要過於彎曲,以方便力道能集中發出。   手腕固定不佳時,容易遭他人施術攻擊或奪杖 註:手腕的曲度過大時,力量會被分散而無法集中到目標處。反之,若刺到目標時,傳回的反作用力也容易讓習者的手腕受傷。 § 下前打 § 利用下前打進行膝擊或掃腿的時候,前手要握實,擊中目標之後前手的姆指才不會受傷。 註:全身的力量才能一掃而出並擊中目標。 可以參考以下道祖進行反直刺時,兩手的握持方式 § 架擋 § 架擋時,前、後手的手指都要抓著杖,尤其是小指要特別的注意不要鬆開。 註:有些人的前手容易變成只用「手指」握持,進行「形的操作」時頗為好看,但實戰之下因沒有支撐的力道而且容易遭到對方的擊落。

合氣道的體術~接手~流擋

圖片
Doug Wedell 師範的講解 從外觀來看,與詠春拳的練習有些相似,但操作的理念及原意並不相同。 Christian tisser 師範利用此一方式操作四方摔 實際上Christian師範在操作正面打一教時也採用相同的原理,另可參考較早的文章: http://blog.yam.com/jjblog1/article/67124418 史席芬席格在影片四分鐘左右時有相同的利用於斜打技法的接手 最早的流擋的技術似乎可見於養神館操作正面打四方摔,當受方打下之時,取方必須架擋又必須順勢將力量帶過,使得受方的攻擊落空進而停滯或延緩受方的再攻擊。 上述的方式個人私譯為「流擋」,意即行進的初期先行架擋,但中後期又必須讓對方的力量順勢穿過,故與空手道的流擋(流し受け)方式有所不同。 比較麻煩的是,若時機與技巧掌握不好時,就很容易真得變成架擋,將讓合氣道習者無法發揮導引或是破勢的優勢而陷於不利的情況。

席格的合氣道教導

圖片
 再次找出已為大家所知的 席格在俄羅斯開講的影片,不論你喜不喜歡席格人,他身為七段師範,也是第一個在日本開設道館的外國人,因此他的教導內容仍頗富意義,可供習者在困惑時作為參考之一: 1.  與對手不要產生力量的對抗。 < 意即不爭鬥的原則 > 2. 由對手的脆弱點 (weak point) 進行引導。 < 衍生來說,是任何可破壞平衡之處 > 3. 面對對手的攻擊時,要一直保持移動,不要讓身體停駐下來。   有關不要產生力量的對抗的部份,可參考以下片斷的說明:   簡單來說,就是不要用「架擋」的觀念來操作合氣道。 還有漏掉的部份,請參考以下完整的影片內容,在 5 分 30 秒左右俄國師範希望席格對大家說明是否還要其它要注意的事項 …. 4. 最重要的一項,便是要與對手保持適當的「間合」。 整體來說,要與對手保持距離,以進入適當的角度,並化解對方的攻勢,再利用對方的脆弱點來操作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