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018的文章

合氣道的體術~丹田運動(二)

圖片
請參考來自德國Tanden道場的Konstantin Rekk師範的說明:請『 參考 』      由以上的影片可知: #一手握著杖的一端進行轉動時,應掌握住杖的重心 #樞轉杖的同時,身體將一併配合進行重心的左右轉移 #調整身體的姿態,儘可能讓身體放鬆,隨著身體的重心移轉,進而協調手、身、腳產生全身一致性的動作來完成 #熟悉上述的動作之後,將會覺得杖的重量會減輕,好像在空中舞動一般。  ~以上都是利用運動丹田的模式來進行~ 註: 1. 練習上述的丹田運動作之後,再練習基本杖,應該會有不同的感受!? 2. 試著用短棍,或者甚至拿著一個「假想杖」的方式,是否會有類似的感受?!  3. 丹田運動的目的,不是只有純粹地運動丹田,更要能時時保持丹田意識。人的意識總是會由丹田跑掉,並隨著外界的變化而四下游動。沒有丹田意識,最多只剩下腰或髖骨的動作,對追求丹田之力的習者來說意義不大。

合氣道的體術~丹田運動(一)

圖片
§參考太極拳的說明 ….太極拳的丹田內轉是太極拳內功的基本功,此功法把丹田視為一個立體的能漲能縮能旋轉的太極球,通過意念使歸聚丹田的內氣不斷的鼓盪運轉,進而帶動肢體做開合曲升,提高技擊能力….練習時要注意腰部的旋轉變化,要以外動帶動內動…. 所以太極拳開始練習時要慢,要鬆、要柔,才能將習者的肢體、關節、腰與丹田連結為一體。 看看陳小旺師父的丹田發勁的運用,透過丹田、腰、關節的流轉,發勁於被控制的肢體。 § 合氣道中建立「勁道」或「丹田之力」的方法通常是: 划船運動 一教運動 劍的素振 體之轉換 呼吸力養成法 基本技法的練習 透過上述的練習,可以讓習者學習如何發出「集中力/ shuchu ryoku」,配合適當的時機、角度、律動、及自我感知後所發出的集中力,就稱之為「呼吸力」。(參鹽田剛三所著total aikido一書。) § 合氣道中與丹田的角色:可參考吉祥丸在書中的說明…… #把心放在自己的重心:臍下丹田…透過每天積沙成塔的修行,才能夠自由自在地以臍下丹田為重心,配合球體運動,從兩手刀使出氣。 #出力的方法: 把氣力充實在臍下丹田,並且讓全身的筋、肉柔軟,以便成為氣力的通道,使氣力能像流水般的不斷的流到身體各部。 出力時手掌要打開,心態上要把丹田的力量送到身體各部,身體各部的力量整合成為洪流,最後從指頭不停的、無限量的使氣發射出去 #中心運動: 自身的動作是從腰為起始點,從腰為中心的運動,所產生的動力像水波般的影響到身體的其他部位,從物理上的解釋,就是讓身體所有的”點”固定成為一個系統,在同一重心下,所有的點都在做相同角度的運動。如此才能以一個安定的重心,來完成合氣道的入身及回轉動作。 #呼吸力: 人的呼吸不只包括口鼻,皮膚的呼吸也非常重要,將全身的呼吸集結於臍下丹田,由這裡流通到身體各部,氣、心、體一致,發揮出一個整體總和的東西,就是呼吸力。合氣道的螺旋狀圓運動,就是呼吸力的合理用法,不會產生和對方對抗的結果。 ….透過丹田才能發出整體之力,所以丹田很重要,但丹田之力要如何練習?! § 看看Yoshi Shibata 師範的演示 利用一個較大的球 進階版利用網球 根據Yoshi師範的練習說明: 一、丹田要先動,同時再連動身體或肢體後進行動作。也就是以意念,讓丹田帶

合氣道的體術~體之變更(tai no henko)~落腳位置

圖片
Tai no henko (體之變更) 最近聽說合氣會本部道場要調整體之變更的標準操作方式(俗稱單手抓轉身法),傳聞是因為歐美人士太高大,所以對於功力有限的習者,在操作時容易產生一些困難,造成無法破壞受方的重心。 這裏談的重點是在於取方被抓時,前腳的落腳位置。 §合氣會的做法: 先來看看道主守央在2016年下半年在第12屆IAF中的演示: 在DVD合氣道一書中的做法: 注意取方手部被抓的重直線位置在取方前腳之外。 如圖: 守央一直以來,都是將取方的前腳掌落在受方的前腳掌左右的位置,當取方轉身完畢之後,使得受方與取方呈現「同化」的關係位置,此時取方的轉身為180度。 聽說這次合氣會的變動,就是取方的前腳的落腳位置,趨近於取方被抓手部的垂直線位置;轉身的角度不變,仍是180度。 §養神館的做法 養神館並沒有強調取方前腳的落腳位置,以及約95度的轉身幅度,而非通常的180度轉身。 注意取方手部被抓的垂直線位置在取方前腳之外。 如圖: §岩間流齊藤守弘師範的做法 片中提到,取方前腳的落點太近或是太遠,都將讓取方無法有效的進行轉身的動作,所以合氣會的做法,也會面臨同樣的困擾(聳肩)。所以片中特別強調,取方的前腳的落點應該在雙方腳趾兩相靠近之處,而取方的轉身為180度。 注意取方手部被抓的重直線位置在取方前腳之內,該手部的垂直線通常至多也在前腳的前緣左右。 如圖: 註解: 就外觀來看,岩間的做法已經把被抓的手包含在取方雙手不超過身體的「中心範圍」之內,會比合氣道的做法來得穩固,所以推測習者自然比較容易達到轉身及破勢的動作。 養神館的做法,因為轉身只有95度的關係,所以操作時較有「滑動」的效果,進而達到轉身及破勢的目的。 合氣會的新做法,雖然被抓的手在取方前腳之外,但透過落腳的位置,將被抓的手涵蓋在取方身體的「中心範圍」之內,似乎是不錯的調整。但必須說,這樣的方式,就個人遇過的經驗裏,並不是首創之見。 不管是那一派的做法,取方的被抓點不動、及其手、腳、臀部的協同一致的整體力,都是必然的要求。 不過,就流體的操作而言,取方的手不太可能放得太前,取方又可借力操作,所以前腳落角位置所造成的技術效果的差異應該不大。

合氣道的體術~坐姿應對踢擊

圖片
坐姿的踢擊防禦,其實與正面打或是前打的模式相同,都是要讓對方的力量「流過」我方的中心線後,才能進行後續的反制動作。 複習一下對刺拳的防禦模式 再看看坐姿的踢擊防禦 讓力量「流過」並不是將力量「撥開」。 因為在流過的時候較容易改變力的行進方向,進而影響對方的中心線位置; 若想「撥開」力量時,不僅需要較大的力道,但因為只有改變對手的手的方向,而對方的中心線位置沒有改變,所以也容易遭到對方後手的再次攻擊。

合氣道的體術~應對快速短刀劈刺的策略

圖片
合氣道中,不論是因應奪短刀或是太刀,受方都是以「一擊必殺」或「奮力一搏」的心態進行攻擊,力量沒有過多的保留;所以對取方而言,原則上若能掌握時間之下,相對的反擊或是攻制並不會太難。  但如果受方的攻擊有較多的力量保留,而以多次且快速的刺擊時,習知的練習方式,是否仍然能夠面對這樣的攻擊形態?! 以下由Bruno Orozco 所演示的影片,對此提供了一項決解方案。   由以上的影片可知,單純取方以「接對手力」進而「帶動」或「破勢」的方式,或者以「退後步」進而「帶動」或「破勢」的方式,面對這種力量有所保留的攻擊,將面臨嚴格的挑戰,在不考慮大師級的控制技巧之下,一般的合氣道習者將淪為被追擊的命運。這裏的「退後步」,指的是包括左後、右後、或是直後的退後步法。      基於上情,由Bruno的影片可知: 入身+擋身,提供了更大的反抗及生存機會 入身的同時,若能借到對方的力時,可以都加破勢與控制的機會。 利用正面打四方摔的方式並不容易處理。 入身摔或是反手摔,走位到了受方的外側,是較為安全的做法。 ~ 合氣道首重的是「確保自身的安全」,其次才是「施展技法」 ~ 藤田昌武

合氣道的體術~迴轉摔之應用

圖片
典型的迴轉摔,可參考下圖 進一步的應用可參考以下: 經過對照後,迴轉摔有四個重要的意義: 手的控制並同時對頭的打擊 手與頭的控制 膝擊的隱含 摔出 影片中為前方的用法,若攻擊者是從後方來時,也可類推適用。

合氣道的體術~三教手~寢技

圖片
合氣道中的三教在合氣道中十分的好用;譬如以施以正面打一教時,若施技者能用同時用三教手,則可以 1. 利用反轉手掌的方式來增加破勢的機會 2. 即使一教失敗,改用三教手仍有起死回生的機會。 三教手如下圖:   習者可以看一下,三教手在寢技中的應用:   在不透過身體位移之下,合氣道三教手的建立原則是抵禦來自後方或後側方的抓取,相對的二教手的建立原則是抵禦來自前方或前側方的抓取。 面對受方時:二教是順時針操作受方手臂並施力於受方的手腕;反手摔是逆時針操作受方手臂並力力於受方的手腕;但三教是由受方手腕向內、向下、並向外翻轉而出。以下圖為例,面對機頭時,通常的二教或是反手技,就是繞著機身軸Y向的滾動(ROLL)動作;而三教手,通常就是繞著機翼軸X向的飛機俯仰(PITCH)動作。 個人以為,二教看來不難,不僅控制上也必須注意到固定,操作起來仍要有一定的氣力。而三教的操作更能符合以小搏大的操作精神,當受方的手肘被舉起時,取方更可利用X-Z軸的旋轉方式,所以在逮捕術中也常常見到三教的身影。

合氣道的體術~後方擒抱

圖片
這裏的後方擒抱,指得是同時將我方雙手臂圈固在內的抱法。 解開這擒抱的方式很多,最快的方式當然係利用擊打的方式或其組合的方式予以解套。這些技法並不能說當然排除在合氣道之外,但仍有從合氣道觀點出發的一些不同的操作方式。 來自美國南加州的Doug Wedell 師範,在以影片中前五分鐘的演示,有一些不同的詮釋。 操作的要領在於先放下取方的重心,接著取方再由受方的任一手肘的延伸方向,利用身體的重心及同時轉身的方式,來予以摔出。 Doug Wedell師範的操作方式仍有其不易之處,習者也可一併參考藤平光一師範在以下影片32~34分鐘左右的演示。 若取方被抓的瞬間,能將取方的手肘微向外展,以便使得受方的手肘與我方的手臂相互卡掣或形成一種力量平衡的態樣時,應能增加成功的機會。所謂「卡掣」的情形是指,對方的力量只能抱住取方的手臂外側,對方的雙手至多只能微抓但卻使不上更多的力道,此時取方的身體還是能保持一定程度的旋轉活動。 被他人抓實之後再來操作,遠比他人準備抓實時的瞬間反間來的困難許多。透過札實的訓練久了,自然可以有效的掌握,這就是練習的目的;習者的技巧與成功率提高了,也是練習中有趣的地方。不過,習者在緊急時,即使使用擊打的方式,也不需要有引以為憾的感覺,維護自身的安全才是最重要的事。 合氣道的「流體練習」時,應該著重在流體的操作與臨機的反應,也就是對方一開始發動之後,習者便要開始進行反制。這其中包括了「發動一開始時」,以及「一開始出力時」兩種,或稱之為「聽力」或「接氣」。 合氣道的「固體練習」,就是「型」的練習,讓習者能夠靜下心來,重新檢視自身的操作細節並透過受方逐漸加強的力道,以便能加添自身的功力。 而這種後方的泛抓取練習,實施當身技不易,但卻也剛好能讓習者在一種技法中便可同時練習到「流」與「固」的技巧。

合氣道的體術~前臂、手腕及抓取的訓練

圖片
合氣道對於前臂的觸靈活度、觸感及抓取的動作有一定程度上的要求,才能滿足各種技法的需要。 請參考多田宏師範(Tada hiroshi)的演示 利用一稍重的短棒來模擬,便可以強化上述的需要。 當習者打算將受方的「掌、腕、前臂、肘、肩、脊椎」進行序列性的破勢時,上述的練習法不失為一種自我提升的方法。 經過上述的練習過後,使用者可能會有用「拙力」的肢體記憶;但遺憾的是,習者在操作合氣道技法時,施技時卻不能用「拙力」,這點才是習者在進行肢體記憶轉換時較為頭疼的地方。 個人私擬,如果沒有短棒,就用左右手的交互練習吧,呵。

如何讀取刀的攻擊方向

圖片
來自汶萊的Silat 席拉武術師範Maul Mornie ( 可參考 ),對於短刀的攻擊,提供的基本建議:   一、保持適當的距離 二、由觀察對方肩部運動及身體的架構變化,來預知刀的走向 再試著看看以下的演示   對於拳的攻擊也有類似的道理,但都必須仰賴大量的經驗累積。

柔道之講道館護身術

圖片
講道館護身術的形的比賽   講道館護身術是以柔道為基礎的現代防身術,其中分為徒手部分以及武器部分,甚至會模擬對手使用手槍的應對情況,由高段位的柔道家組成的「講道館講道館護身法制定委員會」擬定。 歸納在柔道的「形」之下,可 『 參考  』: 柔道六段時的必修技法,可『 參考 』     在 1956 年富木是講道館護身術制定委員的成員之一。   與富木謙治的關係,可『 參考 』 由三船久藏演示的護身術 與目前制式的護身術有不少差異 吾人可對照一下富木合氣道的技法 看來兩者有不少相似與相通之處,合氣道的習者學習講道館護身術時,應該不難上手才是。 延伸閱讀:『 由武術的分類看合氣道   』

下背痛治療~小針刀 (20220901 新增後記)

圖片
繼上次利用骨震波醫治下背痛( 可參考 ) 沒什麼特別的效果之後,發現「針刀」這個療法,好像能治好很多的疑難雜症,因此便想試試。 找了一家位於北市萬華附近的「新x診所」,標榜的是中西醫師。由於對於針刀在身上插來插去還是會感到有些疑慮,因此最後還是選擇這家有西醫解剖背景的醫生。 ~何謂小針刀~ 1976年,一位老木匠的手受傷後不能活動,就診於朱漢章醫師,經詳細檢查,主要是掌筋膜、肌腱等組織損傷後與掌骨發生粘連所致。然而針灸的治療顯然力不從心,常規的手術治療又會加重組織粘連,於是他拿起較粗的九號針頭刺進病人手掌蚓狀肌和掌部屈肌交叉點患處反復剝離,出針後,將病人手掌被動地進行多次握拳和伸掌活動。處理當時疼痛難忍,事後患者原本不能伸直和握起的手,可以屈伸活動且恢復功能。(當朱醫師用注射針頭剝離時,這也就是目前有人做的「乾針治療法」)。 於是朱漢章醫師有了新的靈感,他將針灸針加粗,形成刀刃狀,用以做切割及剝離組織,上端並做一個扁平的柄,以便調控刀口運行位置和方向,生產出了第一批「小針刀」,這是以功能為名,也有人稱作「扁針」,因為刀刃一定是扁的,又因為刀口有倒角圓弧,故有人稱「圓針」。 扁針、小針刀、刃針、圓針、超微針刀...都是同物但不同名稱呼,針身直徑從0.30mm-0.8mm不等,但台灣中醫師常使用,0.40mm,故是與一般針灸針,粗細差不多,但針尖類似一字型螺絲起子的平頭,但開峰,故也稱之扁針。 2500年前中醫典籍《內經》就記載有「九針」說明古時就有多元的針具型態,並非現在才新創。中國大陸30年前早有創小針刀學會現繼續蓬勃發展中。 台灣小針刀學會創會3年,帶動該類技術的研究,高宗桂教授就是創會長。 小針刀治療除達到一般針灸治療外,同時鏟除沾黏的筋膜及肌肉組織。藉由損傷後的自我修復機制,達到組織新生自生的功能有些類似西醫增生醫學PRP原理,恢復身體原有機能加強新陳代謝以利病兆吸收。 刀型類似針,最常用是頂端刃口直徑僅0.40mm,長度約3.0-5.0cm,只需短短幾秒即可將針刀刺入病灶區,對於沾黏、鈣化、攣縮、僵硬、增生的組織進行鬆解、切割、撥離、改善周邊血液循環,促進血液回流,恢復軟組織動態平衡與生物力學系統。 網路上有很多的說明及介紹,這一部份不多說了。 ~適應範圍~ 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症、股骨頭缺血性壞

下背痛治療~骨震波

圖片
上次利用red cord的方式 (  請參考  ),物理治療師發現是臀中肌無力之後,我便開始利用運動的方式加強臀中肌的運動,希望藉此喚醒它起來工作。 相關的運動可參考: 運動計畫 經過一季之後,並沒有好轉的現象,反而有變本加厲的情形;尤其是愈來愈不耐久坐,連晚上睡覺睡到一半或是快天亮時,也會覺的下背緊繃與不舒服。無奈,也只能開始自已的求醫之旅。 新北聯合醫院三重院區的骨科,剛好有所謂的「骨震波」的治療,因此便去試試看效果如何。 ~何謂骨震波~ 一般說的骨震波,正式的名稱叫「體外震波治療」是一種非侵入性、免打針、免吃藥、免麻醉、免開刀、無放射性的治療方式,主要針對慢性肌腱發炎及筋膜慢性疼痛做處理。利用機器產生的高能量震波,把壓力及能量聚焦傳遞到慢性發炎或已鈣化的骨骼或軟組織上,促使組織代謝循環、微血管新生,達到組織再生及修復的功能,並能同時緩解疼痛症狀。 簡單的比喻,就是把打腎結石的震波拿來打筋骨受傷(慢性發炎或疼痛)之處。 資料顯示,震波可以在短時間內形成一個正壓(100~1000大氣壓)直接撞擊到肌肉組織之中,使得組織內會有微小的泡泡產生,而泡泡破裂之後所釋放出的能量會間接地撞擊患處。 骨震波適用範圍: 軟組織--- 足底筋膜炎: 足跟疼痛、無法久站、久走 高爾夫球肘: 手肘內側疼痛、騎機車或扭毛巾時感覺疼痛無法使力 網球肘: 手肘外側疼痛、騎機車或扭毛巾時感覺疼痛無法使力 肩鈣化性肌腱炎、肩非鈣化性肌腱炎: 類似俗稱五十肩的疼痛、關節活動困難 髕骨肌腱炎: 膝關節疼痛、活動困難 阿基里斯肌腱炎: 足跟疼痛、無法久站、久走 手腕、手指肌腱炎: 俗稱媽媽手 肌筋膜疼痛症候群--- 肩部肌炎、頸部肌炎、背部肌炎、臀部肌炎: 因長期發炎導致的慢性疼痛,患處感覺緊繃無法放鬆,甚至影響睡眠及日常生活。 網路上有很多的說明及介紹,其它的就不多說了。 ~費用~ 以「發數」計算,每次1000發為基準(據稱是安全的考量),一個療程是三次,原則上每週一次。 ~體驗~ 沒做過治療的人,對於「發數」的計算會感到疑惑。如果你去過夜市玩過空氣槍打氣球,就知道每發射一粒子彈,就會聽到一聲空氣的推進與釋放聲音;所以沒錯,1000發就是發射1000次的意思。 通常是經過X光、超音波…等排除其它

1996年菅野誠一(Seiichi Sugano)師範訪談

圖片
「每一個接受道祖教導的人,都會將接收的東西變成自已的,但幾乎沒人能像道祖或與道祖做的一樣。」 菅野師範在1958年成為內弟子,和田村信喜、小林保雄、山田嘉光、千葉和雄…等師範差不多時間投身為內弟子。菅野師範是合氣道早期外派國外的成員之一,澳洲、紐西蘭、比利時、及歐州國家都有他的身影;最後與山田嘉光共同在美國紐約合氣會任教。 ~~~~~~~~~~~~~~~~~~~~~~~~~~~~~~~~~~~~~~~~~ 山口清吾師範是一位很喜歡聊天的人,他有很強的個人風格,也很難抓得住他的技法或是抓住他所想表達的東西。但藤平光一師範,可能是因為受到天風會(Tempukai)的影響,所以比較容易去學習,也可能天風會的部份課程源自於瑜珈的關係。 師範間(內弟子與道祖過世後的弟子)的風格有顯著的不同。當時很多內弟子放棄學業投身合氣道做為終身的志業,因此與現在的師範不同。此外,當時道祖就等於合氣道,但因世代的交替,現在的合氣道師範或團體,對於合氣道也有不同的想法。 我認為與日本人一同訓練,是一種學習「型/kata」的好方法。但如果你的老師不佳時,這樣的學習只會讓你有錯誤的設定。 合氣道訓練的一個特點在於,不僅僅牽涉到日本傳統的「型」的練習。現在合氣道教導的內容的不同,也讓習者無所適從,這是因為合氣道從未專門執意在「型」的訓練。日本武術中「型」的目的,在於傳達操作的特定目的。現在的訓練方式在於強調反覆的技術練習,就如同現在的運動訓練一樣,合氣道也在不知不覺中接受了這種訓練方式。但卻少有人知道,合氣道已採用這種反覆訓練的模式。每一個老師的教導或有不同,只是對於相同技法有不同的解釋。 合氣道的轉變也是如此,開祖的技法由柔術轉變成合氣道,並非是開祖意識下所產生,而是開祖將「型」轉化下的自然產生的成果。利用「型」的方式就像一台保守傳統的車輛,但開祖打破了這種方式,而採用了現代化的反覆練習的方式。開祖的氣或是呼吸一詞,聽起來是很玄妙,但其實合氣道就是透過不斷的練習身體的技巧,協同「時機」與「距離」後,以達到訓練的目的。也惟有一再反覆札實與精確地操作技法,才能改善其中的缺失。 在本部道場每一位老師的教法也不一樣,這讓習者在學習上常常無所適從。事實上,合氣道並非執著在技法,但習者仍然習慣使用「型」。缺乏定義的結果,讓習者認為合氣道的技法必須是有特定的型式

合氣道的體術~呼吸投~角度及位置(二)

圖片
合氣道呼吸投一直以來的學習不易,請參考來自大東流無限道場的竹內研二(Kenji Takeuchi)師範的演示 :   原則上「腕」與「肘」二處必須要「同步」的直落,而沒有前、後的時間差異。 透過以上的認知,吾人或可以延伸學習以上的技法:   或者: 需注意的是,以上的影片並不是討論「單點」的破勢,而是「二點」的控制後所進行的破勢。

合氣道的體術~纏鬥(扭打)時的應用

圖片
這位名叫dan wolfman的人,去日本學了合氣道,  合氣道學得好壞是其次,但他看到了一些合氣道技法在實鬥應用上的益助  上例的影片中,多是返手摔與二教控制的使用。 對於應對快速擊打擊的部份,他認同席格的流擋方式,以達到入身的效果。   傳統技法的流傳有其一定的意義,創始之初更是打下來的江山;但適著時間的進展,現在的練習已非當初的風貌,目前多隱藏在健身、防身與文化之中。 現實上的技法實際應用應該是各自的目標與努力,末經過總體性的學習,就不應無限上綱。譬如沒有學習耐打忍痛的功夫,卻忘了上擂台可能會被打,這樣只看到承傳的技巧而否定他人,只會落入了不切實際的笑柄。反之,若因散打否定承傳,則失去了那曾經的美好與古老的智慧,又如何能激發出無限的想像與可能。

合氣道的體術~發力~保持手肘之穩定

圖片
合氣道~保持手肘之穩定 鹽田剛三師範在TOTAL AIKDO 一書中提及肘之力(ELBOW POWER)的教導以及肘之力的訓練,但似乎在運用上的揭密不夠?! 有不傳之密嗎?呵  我們進一步看看養神館的基本動作訓練,但似乎只有在書上有elbow power的敘述?!   個人私擬,不同門派的合氣道的講法雖然不一,但肘之力的運用卻是相同。尤其論及合氣道係源自於劍法時,不僅僅是劍法的「形」,還更在於劍的「操作」及「施力」方式,方可共同構成所設的「肘之力」。這一部份在此就不多贅敘。 個人以為,若能保持肘之穩定,亦將是肘之力的表現之一,可參考以下Valadez師範在片中的動作:   保持肘之移定的其中一項原因,便在於能有效的實踐「沈肘」,以便能進一步配合「摃桿原理」來操作技法。 另一方面,進行流擋(uke nagashi)時,若能透過穩定的肘,亦能獲得最有效的操作結果。 << 延伸思考:那手腕是否也應保持穩定呢 ???  >> <<延伸思考:那一教時,手肘是否也應保持穩定呢 ??? >> Valadez師範的<< 簡介 >>:曾受教於千葉和雄 (KAZUO CHIBA)師範。

合氣道的體術~四教~臉部

圖片
合氣道的四教操作,可參考STEFAN師範在以下各種操作技法,就不多贅敘。   針對敵手的頭部控制,除了打擊之外,另一種常見於SYSTEMA中的方式,就是由敵手的鼻下,由下往上的推抵方式;利用鼻骨的承受力不足,以及旋轉力距的方式,使得敵人頭部得以由下往上往後地轉動,進而達到讓敵方失去反擊及抵抗的技法。可參考以下:   針對頭部的控制,除了擋身之外,有一些師範提出了,臉部四教的方式,可參考以下詳細的解說.. 影片中強調施技者的姆指及食指,可以同時夾持在敵手上額的兩側的臼齒處作為支點,使得施技者食指根部得以如同四教的方式壓迫到人中的位置~就像汽水瓶蓋的開瓶器的動作一樣。 施技時,未施技的手必須要放在敵手的後頸之處,以防止施技時敵手向後移動;簡單來說,施技者必須要用「兩手同時夾擊」的方式來進行。 個人以為,在動態的操作之下,施技者的手在敵手臉部迅速地由下向上地摩擦時,不論是否在臉部使用四教,其效果應該也是相同的。最重要的是要以「兩手夾擊狀態下,所形成的旋轉力矩的效果」,才能達到制敵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