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022的文章

禱告中的喜怒哀樂

~摘錄~ 基督徒的喜樂從來不離地, 敬拜歌頌時有歡呼,感恩的時候有喜樂,面對現實艱難的時候,詩篇裏有咒詛詩,正是詩人對奸惡世界的剖白與控訴。在神面前咒詛仇敵,正是把報應的主權交托給神,同時表明內心的憤恨。正因為我們把報應的主權交托給神,亦深信神必然工作;被欺壓的人民才可以在神面前放下鬱結,深信神的拯救必然來臨,繼而如常生活,如常頌讚 。 現實生活相當殘酷,問題不會因為我們一星期的靈修或一連幾天的頌讚而突然消失。神的時間永遠掌管在神的手中,我們無法預知奸惡遭報的實踐時間表,但我們知道神一直工作,神一直掌管。時候到了,我們便會看見神成就奇事。 大衛在他有生之年看見他的敵人遭受報應,神實在將大衛的仇敵交在大衛的手中。這些歷史事蹟,我們在撒母耳記上和撒母耳記下都可以細細閱讀。然而,我們需要特別留意 大衛喜樂的頌讚時間,並不是仇敵遭報之後,他感恩歌頌,而是他在落難之時,透過想念神的拯救、神的慈愛、神的作為而得到安慰,甚至心被恩感而喜樂地讚美神 。

2015年Christian Tissier師範的真心話大冒險

圖片
恰逢合氣道入門50年,Christian Tissier師範的訪談如下: §C表示,山口清吾師範認為半立坐姿單手抓的技法不切實際(彎身去抓一個坐在地上的人),也不認同半立坐姿正面打入身摔的技法。 註:練習歸練習,應用歸應用,不用自欺欺人。 §C認為奪劍法不切實際。尤其,奪劍或是奪短刀的技法,必須考量取方很容易便會被劍或刀所刺傷,所以取方操作技法時要遠離受方的刀劍。但這和雙方徒手操作時,有很大的不同,此時取方操作技法時可以儘可能地接近受方。 註:練習與實際的使用常常有很大的落差。 §如果一個合氣道的習者練了幾十年了,他的技法操作還是和從前一模一樣,而沒有任何的創新,表示習者一定錯失某種訓練。 註: ⑴ 雖然明師難尋,但若是相同的技法真得能做到精純,譬如沒有做不動的人,也是一種進步。 ⑵ 這話會不會傷害很多人? §道祖反對在本部道場公開教授武器課程,所以本部道場不能有武器課…導致很多內弟子都向外尋求武器的練習方式。 註: ⑴這在某一個程度上解釋了,為何有些師範認為應教授武器,而一些師範認為不需要。 ⑵另也有一些師範認為武器的練習只是方便用來解說體術而已,不需特別的練習。 §C和五月女貢師範,也會一同去學拳擊、打沙包。 註: ⑴原來連內弟子五月女貢的心裏,也會有這些掙扎。 ⑵合氣道加入當打擊技是可以理解的事,但要如何發揮打擊技呢?去學拳擊嗎?五月女貢的入身摔時,也會用肘擊來取代摔的動作。 §C表示,我並沒有個人的風格,我的風格(私譯”式樣”)就是合氣道的式樣,自已的合氣道和本部的師範(安野正敏、宮本、遠藤征四郎)並沒有不同,也許自已有一些固定的模式(私譯”自已的路線”),但我的合氣道就是合氣會的合氣道。如果我有違背當初所學,本部會告訴我。我這樣說,也許又有一些人不高興。 註:C從年輕時就一直在合氣會內學習,對合氣會一直很忠心,但仍不免遭到他人攻詰。出來IAF做事,難免會有一堆政治的鳥事。 §我膝蓋受傷後改變了不少,我都會和他們說,身體健康才是最重要的。從前遇到遠藤征四郎時,他的技法又剛猛又暴力,他的肩膀受傷後,山口清吾對他說,你這個年紀受傷還想繼續練下去嗎?所以遠藤才以身體的現況,再修練上進行了改變。 註:沒想到遠藤是因為受傷才會在技法上有所改變。 §有些老師把學生綁得死死的…只能跟我一個人學習,我不喜歡這樣。 註:外國人的確不一樣,當不成師徒也可以成為朋友。

合氣道的體術~虛招的展示

圖片
合氣道的體術~虛招的展示 之前提過,道祖在道歌中亦十分重視誘敵的部份。也提到誘敵可分為「手」及「身」的操作,以及個人稱以上的綜合運用為「身形」的虛招。 有關以手法誘敵的部份,可以試著看看鹽田剛三師範的內弟子安藤每夫師範的演釋: 安藤在進行技法之前,會先揚手「誘使」弟子進行攻擊,接著再配合手法及身法的轉換之後,最後再施展合氣道的技法。 其中一個要解決的問題是,合氣道誘敵的發動時機,到底是雙方完全警戒之下的對峙之時?還是當受方感到猶豫不決或是困惑之時呢?尤其,雖然虛招可以誘使受方發出錯誤的攻擊,但若取方操作不當時,自已的空門大開,受方是否會上當呢?取方是否有足夠的技巧來避開受方的第二波攻勢呢?或者受方也是個佯攻呢?這個極度不確定的情況下,個人比較傾向於認為,發機之時應是受方猶豫不決之時。 根據大師兄齊藤守弘師範(岩間流)在Aikido Journal 所搜集的lost seminar中的說法,大東流的正面打一教的操作,的確是當對方打來之際才施技;但因為對方的力量通常很大,取方恐怕會承接不住(甚或傷了自已的手指)。其次,道祖認為正面打是個大動作,取方大可在受方把手抬起時直接用擋身的方式來結束對方的攻勢(譬如插喉),所以學習大東流這樣的方式似乎有些不夠務實。因此齊藤師範說道祖的合氣道不一樣,是由取方利用正面打進行主動出擊(或輔以肋間的後手攻擊),並迫使對方做出架擋或類似架擋的反應之後(注意要讓受方在與取方的前手接觸後有所破勢),再進行後續的技法。 養神館與岩間流的正面打一教的操作類似,吾人可以觀察一下安藤師範的作法: 值得注意的是,養神館擊打接觸後強壓侵入後破勢,岩間流是攻擊不備時強壓侵入後破勢。 當然,當受方剛起手要打人時,取方趁機上前施技;雖然心態上有所差異,但在某一程度上也是相同的操作方式(這應該也是合氣會的操作模式),而這樣的模式也就不用去討論虛招的問題。 不過習者仍要了解的是,有用虛招或是沒有用虛招,應該只是一種選擇,更是一種臨場的反應,而不應認定有對錯的問題。 最後,吊詭的是,安藤的虛招,究竟是誘使其弟子攻擊?還是召喚其弟子進行攻擊呢?就留給習者自行評斷。 延伸閱讀: 合氣道的體術~虛招 太極拳的體術~應戰技巧

棉張拳的短棍~看合氣道的劍杖應用

圖片
棉張拳的短棍~看合氣道的劍杖應用。 棉張拳的短棍的長度雖然與合氣道差不多,但棉張短棍的握持方式與合氣道的杖不同。 有趣的是,棉張短棍也有類似合氣道中的合劍或是合杖之技。此外,和合氣道一樣,主要都是拿來作為防禦之用。 個人以為,合氣道體術的練習與應用,本來就不是設定在繁瑣的「對打」之上。若合氣劍杖是體術的延伸,很奇怪的是,為何合氣道中現行的組杖(劍)的方式,卻仍趨近於對打的招式呢?示意影片如下: 我們可以理解基本的劍杖練習,或是基本的合劍杖是為了讓習者熟習劍杖的使用方式。但除此之外,當合氣道的體術與組劍杖不同時,又怎能期待合氣劍杖的習者能拿來應用在日常衝突的防身之上呢? 個人以為,綿張短棍與合氣道的劍杖一樣,強調的都是入身之技。除了同時利用步法進行入身之外,手法上就是「合氣 」與「受流」兩種態樣。我們可以觀察以下合氣道ikeda師範的操作方式,來找到兩者相同或類似的技術。   影片中的「合氣」在於攻勢發動完成前切斷對方的攻擊;就體術而言,譬如斜打五教。 「受流」在於攻勢發動中承受並化開對方的攻擊;就體術而言,譬如斜打入身摔。 「合氣」雖然很完美,但時機的掌握畢竟很難,所以相形之下「受流」的使用便顯得更為重要。 順便提一下,合氣道中的另一個比較特別的是「受突打」,而取方通常是利用杖進行。就是當對方的攻勢有所猶豫時,或是我方在出奇不意的情況下,由我方主動擊打對方的劍杖,而使對方門戶大開的方式。 延伸閱讀: 合氣道的劍杖~應用

太極的體術~發勁的心法 vs 合氣道的整體力

圖片
太極的體術~發勁的心法 vs 合氣道的整體力發揮 武式太極韓和平老師的技巧讓人感到驚豔 比較有趣的是以下有關發勁的講解: 以上的片子中提到有個少見的心法:命門與尾閭豎直後,尾閭建立一個點,咽喉建立一個點。再透過這兩個點,形成一個三角形的射出端點,最後配合身形向外射出。 個人不會太極,所以也不講太極,而是意念一閃,想把它投射到合氣道之上。根據上述自行練習素振時的感覺,若只用意念由丹田發力時(合氣道也講丹田),發出的勁道較為鬆散。反之,透過這兩個點發力時,發出的勁道較為紮實。 但一個有趣的現象是,在發力時,尾閭的點似乎會與丹田重疊!?所以變成是丹田這一點與咽喉這一個點聯合後,再向外發力。雖然還需要更多的驗證,但似乎亦能感覺是用到整體之力。 個人淺見,認為只用意守丹田的發力,身體的結構較為鬆散,較不利於建構出整體力。反之,建立這兩個點之後,身體的結構似乎被穩固了下來,因此較易建構出整體力,藉由三角形的端點向外投射之後便較易形成所謂的集中之力。 之前提過,合氣道建立整體力的方式之一是利用素振,個人初步以為兩者應該有異曲用工之妙。相信配合之這個太極心法之後,習者應該會有不一樣的感受。 延伸閱讀: 合氣道的體術~挡身的發力    

合氣道的體術~空手道vs合氣道之散手練習(一)

圖片
合氣道的體術~空手道vs合氣道之散手練習 近來日本武術界除了盛行網紅之外,更流行跨界的交流;合氣道做為日本傳統代表性之一的武術自然也不例外。可參考以下由空手道達人福地勇人與合氣道達人石森義夫相互交流的影片: 石森義夫應該是來自於昭道館系統,對於合氣之使用頗有研究,原本以為就是靜態的介紹與演示,沒想到在這一系列的影片之中,卻有令人驚豔的動態(散手)表現。如以下片中第 4分25秒 武術的交流都必須彼此尊重與克制,沒有誰輸誰贏的問題,在於增廣見聞並期能強化自身的實力。尤其福地勇人在空手道的背景與經歷,相信也不會有人幼稚地以為這代表某一武術的強弱或輸贏的結果。 比較有趣的是福地勇人中招時的訝然表情,因為石森的應戰方式實在與之前面對他種武術的技法有很大的不同。看似福地處於較為弱勢,但推測福地的心裏並不介意,而只是想看看石森是否還有其它的過人之處?! 同樣地,法國人Guillaume Erard之前雖然也有一場與空手道的交流,但個人覺得石森的演示更具有合氣道的特色。 值得觀察的是,石森與對手的間距保持得較近,幾乎自已的雙手都可以完全接觸到對方的雙手。反觀G的方式,則與一般的散打方式一樣拉開間距。 而除非對方的攻勢較猛而拉開雙方的間距之外,吾人可以發現石森的手一直想要與對方保持一定的接觸(但不致於被抓死),再伺機發動攻勢。這一點,與我們一直強調的「一刀一足」的間合原則,有很大的落差。而且石森的手法,倒有一點像是太極拳中沾黏的味道。 另一方面,雖然G在片中與對手的間距拉開了,但對手的移動性也增加了許多,甚或是施展突刺性的攻勢。雙方的間距太開時,合氣道習者自已也不容易入身後施技,但畢竟G的高大身材讓他佔了不少的優勢。 對於合氣道習者來說,最缺乏的就是在動態的交流接觸中,如何才能把自已所學的技法呈現出來?至少在目前的影片中,我們並沒有看過道祖與他人公開的動態交流,但在許多的記錄之中卻對道祖有滿滿的推祟。而道祖的內弟子,也只有演武,而沒有展示過相關的技巧。所以不可諱言的是,這讓合氣道的習者在如何應用自已所學的技法時,有著滿滿的無力感。難道真如黑岩洋志雄師範所說:「大山倍達曾表示,如果開祖過世之後,合氣道就會消失了」~因為沒有一個人能做到開祖的合氣道技法……。👻 合氣道的路會不會愈走愈窄?如果位於龍頭地位的合氣會沒有新的想法與做法時,至少目前是這樣的走向。希望透過這些人的努力能

合氣道的體術~挡身的發力

圖片
合氣道的體術~挡身的發力 挡身的地位: 鹽田剛三在total aikido一書中表示,道祖說真實的戰鬥中,挡身佔了70%,技法只佔了30%,而我們日常的訓練,是為了能正確的運作身體,以及有效的使用力量,才能在瞬間產生爆發的力量。     擋身的基本在於正確時機下(timing)所產生的集中力(focused power / shuchu royku),而且不限於取方用拳、手刀或是身體其它的部份與受方的肢體接觸。 但何謂集中力,又要如何建立呢? 書中進一步表示: 臀、腳、膝、肚的連合運動,並由一個點所發出,而不是單純的肌肉出力。  發力的來源來自於穩固的腳的大姆指,並可以利用膝行的方式來訓練大姆指的使用。 身體要處於放鬆的狀態。 若身體能統整為一體而進行移動時,就能讓力量集中於一點而產生集中力。 所以,集中力的根本在於發揮身體的整體之力~就是產生所謂的整體力。也就是說,集中力的根本在於整體力,而利用整體力才能產生集中力。這好像在繞口令一樣,雞生蛋,而蛋又生雞。但究竟,整體力又是如何的鍛鍊與呈現呢? 鹽田剛三只說由平時在道場進行技法的鍛鍊,但其操作的本質又是如何呢? 我們先看一下,意拳又是如何的闡述所謂的整體發力,請看第10~11分鐘時的說明。 其中論述的重點在於,力量由身體發出後,手臂只是一個主要傳達力量的工具,而不是單純地使用自身的肌力去擊打對方。 自已的雙手就像古代西洋騎士所持的長矛一樣,長矛只是用來傳達身體所傳達的慣量,進而破壞(擊打)對方。 合氣道習者要如何進行擋身?! 有趣的是,如果按照上述意拳的解釋,就可以合理的說明,合氣道習者的手部或其它的肢體,應如長矛一般地傳達身體所產生的慣量(整體力),又如長矛一般地「撞向受方的身上」形成集中力的作用效果,在適當的時機下,最終完成擋身的動作。 所以合氣道習者在進行擋身時,並不需要蠻強的肌力,如此才不會妨礙身體傳達整體之力。 預想的好處是,取方即使是進行較小的肢體動作,或者入身時,對於非打擊技的習者,也能產生一定的擊打力,甚而造成對方受有破壞性的果效。 合氣道整體力的基本鍛鍊方式: §單手抓轉身法:說明略 §呼吸力養成法:說明略 §素振:說明略。 有關素振的部份,個人目前的一個小小的感想:不要只想在劍上施多大的力道,而是要能感受刀由上而下的破風過程,身形要隨著刀的破風微微律動,刀的落點緊隨著身形律動的定點。揮劍砍

合氣道的體術~動態互動~systema

圖片
合氣道的體術~動態互動~systema 在「弘揚」眩目的歐式護身之旅結束後,2020年11月,白川竜次師範開始與其它武術進行交流之旅。 白川與其它武術交流時的表現好不好,相關的看法見人見智,至少講手時仍是一時之選。但必須要說的是,任何的交流與學習,不論表現得是否盡如預期,在在都是十分勇敢的表現;尤其是由頗有聲望的師範來進行交流,更是非常的難得! 交流之旅中期待看到的重點是:是否有「動態互動」?或者與其它武術交流的「動態互動」上,合氣道的技法呈現了多少?但更期待的是,師範的交流之旅結束後,是否能教導如何能在實鬥上應用的既有技法?以及,是否能強化或是調整既有技法的操作方式,以適合在實鬥上使用? 以下的影片中,除了通常的講手性質的靜態互動之外,也包括了systema拿手的動態互動(輕比試/light sparring)。可參考以下白川師範的演示 列舉幾個白川師範的表現: 7分57秒時,第一次操作反手摔失敗 7分59秒時,反手摔失敗之後隨及擊打面部 8分,第二次操作反手摔失敗 8分01秒,第三次反手摔操作成功。 8分05秒,突然跳入身後的入身摔操作成功。 8分19秒,呼吸摔不成被擊打後腦。 §有關反手摔的部份: ⑴除非對方以巨力衝來,否則只用閃躲與轉身的方式,再想要帶動對方,不僅難以完全避開對方的攻擊,也無法帶動對方,更不易繼續操作反手摔。 ⑵第三次反手摔成功的原因,在於白川師範已經站在對方側身的安全位置,而且對方的手已無路可退(無法再縮手)。 ⑶第一次操作反手摔時,雖然白川師範想要当身,但畢竟相距對方太遠;相要抓手帶動也錯失了時機;對方擊出第一擊未能處理,第二擊已然到來,白川才會被擊打到面部。因此個人私擬,目前看來施技時若能「接手+当身」才是最安全的策略。接手可以確認對方手部攻擊的方向、速度、與我方的相對位置,甚至有導引與破勢之效;当身才能產生更多的反應遲延現象(雖然破勢也可以得到相同的效果,但失敗機會較大),以嚇阻或延遲對方的後手攻擊;我方再藉由這個時間差操作適當的技法。 §有關呼吸摔的部份: 在前一篇「呼吸摔的基本原理」提到過,操作呼吸摔時,取方與受方之間必須要有力量的楔合,且受方的身勢必須要呈現出僵化的態樣。在雙方餵招練習時,呼吸摔的操作相對容易許多;但雙方是對打時,動態地操作就顯得相當的困難。尤其,受方如果是虛招時,取方借不到受方的力量,勢必會讓我方的操作失敗

太極拳的體術~應戰技巧

圖片
太極拳的應戰技巧 我們先觀察一下洪式太極拳的應戰打法: 影片中的老師為李強師父,其為名家李儲功的弟子;李儲功師承名家洪均生(洪式太極拳),洪均生師承於陳式太極拳的傳人陳發科。 影片中的打法頗為特殊,而綜合其中的演示後可歸納得知: 身體的虛招 :身體向前移動後,壓迫對方出手,突然向側或向下避開,再向前入身後進行攻擊。 手勢的虛招 :向前向上揚手,狀似攻擊對方並壓迫對方出手,再突然入身攻擊。 身形的虛招: 綜合以上兩者的交替或同時運作。 我們回到正題,但合氣道的應戰技巧又是如何呢?合氣道只能被動地接手嗎? 由於合氣道特別講求「入身」,片中的太極拳打法也是入身後再進行攻擊或是控制,這讓我們不得不想到開祖的「道歌」。可參考吉祥丸在合氣道教範一書中所提的內容:「揮長刀 前方的我 敵人砍下 卻已忽焉在其後 誘敵砍下 我的形姿 掩至其後…… 右手為陽 左手為陰 用於誘敵……」。其中講的應該就是「身」與「手」的虛招,或是統稱為「身形」的虛招的運用,而不是像我們在基本技法中只會靜靜地站好用「接手」的方式來應敵而已。 另外,大東流合氣柔術琢磨會小林清泰八段師範的訪談中也提到:「開祖(盛平)操作技法時不停的移動,他伸出手後跳出(jump out),接者就已入身(jump in)。因為他不停的移動,才能讓對手一直無法反擊,最後再將對手予以控制。….」。相信小林對於開祖動作的描述,就是身形的虛招,並且和開祖的「道歌」相互呼應,而不是開祖嘴上說說而已。 當然,入身人人會講,但實在很難。膽子不夠的,不敢入身(怕被打)。技巧不夠的,難以以入身(入身的角度與間合的掌握)。體力不夠的,不足以入身(錯失瞬間的時機)。 無論如何,以上影片的太極拳應戰的演示,個人以為已實實在在地為合氣道習者,提供了一個參考與學習的啟發。 延伸閱讀: 合氣道的體術~虛招 合氣道的體術~技法源起

合氣道的體術~呼吸摔的基本原理

圖片
合氣道的技法~呼吸摔的基本原理 請參考鹽田剛三的最後內弟子森道治師範的講解: 這裏不討論片中有關一對多的形態。 雖然合氣會與養神館的技術操作在外觀上不太相同,但原理還是相同的。不過,在基本技法中,養神館的摔技,通常會施以一個破勢之技,接著才會摔出。合氣會則是希望破勢與摔出能一氣呵成。雖然如此,在流體或自由技的表現時則兩者的操作方式應該都是一樣。 回到正題,合氣摔或是呯吸摔的原理,簡單來說就是當受方的肢體形成僵化的態樣時,取方對於受方的重心弱點施以一外力之下,期能讓受方的重心受到破壞後並形成破勢(不平衡)的狀態,進而讓取方能輕易地摔出。 操作呼吸摔時,雙方要有力量的「對峙」,也就是說取方能吃到受方的力量,才能將受方的力量進行的導引或控制,進而形成僵化的現象,更佳者,需能讓受方形成破勢。有效破勢者,受方的肢體的平衡已是強弩之末,也就自然處於僵化的狀態。上述之中,遠藤征四郎師範用楔合(engage)一詞來表達取方吃到受方力量的狀態,接著取方才能進一步的利用受方所反饋的力量,來達到破勢或是僵化的目的。 所以,如果受方在練習時不能配合取方的程度,並且適當地模擬一攻擊性的對手的施力時,取方在練習時自然無法有效的體會並鍛鍊出上述力量楔合的技巧。譬如受方一直放軟施力的手(這是打架嗎?),或者低頭死命的抓(不怕被打嗎?)。 取方僵化受方肢體的方式約有以下四種: ⑴施以一外力:擋身、推或拉。 合氣道的擋身,最好能由下而上的擊打方式,除了較為隱匿而發動奇襲的效果之外,也可以讓受方的重心下意識地由下而上的浮起(高)。 ⑵導引對方的力量至一極限點位置:譬如隅落。 ⑶破壞對方的施力架構:譬如單手或雙手抓轉身呼吸摔、坐姿呼吸力養成法、天地摔…等。 ⑷以上⑴~⑶任一、任二、或三種的混合式。 事實上不僅僅是呼吸摔,合氣道的一教、入身、四方、反手、迴轉摔等基本技法,大多都會一併利用上述⑴~⑶的混合式。 現想的狀況之下,當受方的肢體形成僵化的態樣之後,取方就能隨時施展後續的摔出或控制技法。但人是一個活動,當受方失勢時也會儘可能想辦法逃脫或者回復至平衡的狀態,或是找機會加以反擊。雖然合氣道在練習時不求快,但施技時則必須要能及時操作,也就是要能掌握施機的時機(timing)。如果受方的攻勢快,則取方的施技也要快,否則就會變成雙方纏鬥(抱)的狀態。對於合氣道的習者來說,應該也是最難應對的局面

合氣道的體術~坐姿氣的練習法

圖片
合氣道的技法~坐姿氣的練習法 在進入正提之前,先看一下太極拳的發勁練習,可參考太極拳陳適當老師的演示: 片中的一方可以練習推(發勁),另一方可以練習撞牆功。陳老師在發勁時,姿態自然、氣沉丹田、雙肘自然下垂,最後用身體的動作帶動手部的動作後推出。也就是說,習者的手、身、及下盤都必須要整體的配合後才能有效地接發力。同時,受力時,若習者的重心浮起或過高,將會因為受到對方體重的壓迫而導致身形破壞(失勢),進而無法有效發力或甚至無法發力。 有趣的是,合氣道坐姿呼吸力養成法中,也有類似的訓練。通常所知的呼吸力訓練,都是雙人倆倆地練習,但這種由藤平光一氣的研究會所提出的「氣的練習法/ ki exercise」,則可以由單人自行操作。後者(坐姿氣的練習法)主要在於培養下沉丹田之力與身體的穩定性;前者(坐姿呼吸力養成法)則進一步在身體穩定性的基礎之下,配合手部與身形的動作,進一步地培養取方受力時的力量移轉與不同的發力方式。 這種氣的練習法,個人私擬為「推牆功」,它的操作方式如下: 一、以坐姿方式面對牆壁,約略手臂長,但手掌置於牆面時手肘要能自然下垂。 如圖: 二、以腹式呼吸並專注在壁面。 三、將雙手手掌置於牆面並抬至約略胸前的高度,同時緩緩地由鼻吸氣。 四、緩緩地由口吐氣,且同時雙手掌向牆面推出。出力時,應該想像由丹田發力。 五、出力時雙手及手肘不要偏移方向,大致保持原來雙手掌置於牆面上的姿態;同時,雙掌出力時不要歪斜並直接出力在牆上。 六、若習者出力後身體會向後傾倒時,就是使用了雙肩的力量。反之,若習者是由丹田發力時,則慢慢地會習者的座姿會坐得更加的穩定。 七、吐氣停止時,雙手由牆面放下。重覆上述三~七點的方式。 合氣道目前都是練習「坐姿呼吸力養成法」,在初學者還不熟悉身體的重心(丹田)時,又要配合手的動作,因此往往掌握不到所應遵行的技術方向;等到習者知道學會氣沉丹田的出力方式時,常常已經是黑帶左右,這樣的學習效率與機會的錯失甚是可惜。  基於上情,合氣道初學者個人建議就應該先練習「推牆功」,才能更容易掌握如何用丹力出力。同時,日後進行呼吸力養成法時,面對受方的出力時,也能夠學會如何儘可能地將對方的力道向下導引至自已的下盤;進而在面對受力或自已發力的當下,得以穩固自已的下盤。 更簡單地來說,利用「推牆功」的訓練,就是要能夠讓自已的出力方式,由單純的手臂肌肉調整為使用核心肌群

2015年黑岩洋志雄的真心話大冒險~由常理來看合氣道

圖片
黑岩洋志雄的真心話大冒險~由常理來看合氣道 A common sense look at Aikido (2015) 由於合氣道中並沒有比賽,因此我們應該小心地看待我們練習時的本質。精神層面雖然重要,但過度強調時將忽略了真實的層面而轉為理想層面。因此,型(kata)以及技法(waza)必須正確的在練習中分辨清楚。 §型(kata)與技法(waza) 型是預先安排與設計的方法,係建立在合理的關係之下。若吾人能夠自然與自發性地操作型時,此時吾人就不再是練習型而是操作技法。換句話說,只要是有意識的練習就是型,自然與自發性的動作下則是技法。 我們練習基本型(技法)以學習合氣道的動作。這些基本型是用來觀察之用,我們必須了解型的本質而非外在。 只要我們認為型只是表面的,我們就會開始思考它是特別的重要。吾人不能機制性地或是合理地解釋,反覆地練習基本而不去了解為何這些型會被視為基本。我們從反覆地練習中只保留了它的外型,而沒有能力去創造並了解型的本質。所以練習型的人,常常不知道他們為何這樣操作。 型在於演示一個機制,以便能破壞對手的平衡並創造施術的機會。若你認為這意味著能導引對手時,將會讓人錯誤地相信他能旋轉地帶動並導引他的對手。因為吾人沒有意識到旋轉地導引對手的情況係為一種分離的暗示,但卻沒有注意到這樣的練習只是一種陰的表達,以及合氣的力量使用(被推動時)而已。(註:這感覺比較像是在說那些利用華麗的入身轉身而帶動受方的師範) §型只是一個訓練工具 只要我們持繼地認為型是表徵性的東西,我們就會思考型是特殊的重要。 型的練習有許多的樣式,但都是在同一姿態下的變化,一教、四方都只是外在的不同而已。型雖在同一姿態下透過動作雖有不同的表達,但只不過是為了訓練身體能自由動作的工具而已。這不僅是精神層面,對吾人的身體也是一樣。 我們總是說一教要如何練習而其它的技法要如何練習,其實吾人練習型的目的在於了解原始的單一動作,而不是去說一教或是四方具有型本技法的價值。我們的練習只是一種方便的機制,係用來了解陰陽的基本而已。 合氣道的練習是一種陰的練習,在雙方協同之下,即使雙方的能力有所差異,仍是一種假設對方具有對等能力下的操作。而當一方的能力更強時,則此協同操作的練習變為一種不可行的事。 自然的動作表達係根據自身的能力,而每一次的技法表達也不盡相同。這是因為係透過反覆練習後的自然所有的能力,在一定的型式

合氣道的劍杖~ 切り返し(kiri kaeshi)練習

圖片
合氣道的技法~ 切り返し(kiri kaeshi)練習 請參考由 Bruno Gonzalez師範演示的內容: Bruno師範習慣性的都是先由合氣劍杖的技巧,再投射到體術的應用,算是目前合氣會體系中以劍解體術十分賣力的一位;當然,這也讓我們不禁緬懷西尾昭二師範所留下的典範。但個人比較不懂的是,為何Burno師範在片中以kiri kaeshi一詞做為說明?! Kirikaeshi一詞在相撲、柔術與劍道的意義都不相同。相撲的做法指的是取方的身體向後扭曲並跘倒受方的技巧,如下圖。 但既然是用劍術來說明合氣道的體術,所以個人推定應該還是以劍道為解釋為主,而在劍道的做法是: 所以與劍道最接近的合氣道劍杖的做法是: 尤其,Bruno師範自已也不是沒有教導過類似的練習: 個人以為,若要把kiri kaeshi轉化為體術時,就是快速地進行各式的「接手」練習,而不需要完整地操作技法。 可參考Osawa師範在以下影片中1’~1’15”,以及3’30~3’35”中的練習 又譬如以下的方式: 由以上可知,受方不斷的施以打擊,而取方不斷的進行接手的練習,或進或退、或左或右、或快或慢,才能鍛練習者的反射神經與接手的熟練度。另可以參考以下的方式: 以上的練習與詠春拳的黐手訓練相像,但卻單純許多。有興趣者不妨試試,看看能不能培養自已面對直拳攻擊的反射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有效的接手除了增加自已沈著應變的應敵能力之外,亦可以在瞬息之間化解或是防禦對方的攻擊,甚至還能造成破勢,習者不應輕忽它的功效。尤其現在外頭的練家子都是用直拳上段、刺拳居多,要不然就是斜打或是勾拳;而道館裏現在還是喜歡一直用正面打練習,基礎練習或熱熱身也就算了,但刻意忽略的這一部份,究竟是一招抵萬招?還是偷懶? 老話一句,練習到那裏功力才會到那裏。就像本人一直嘴泡,就愈來愈會嘴泡。👀 延伸閱讀: 【 合氣道的接手~動作練習 】 【 合氣道的接正~正確的接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