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合氣道雜項~愛的武術

合氣道雜項~愛的武術 ~以下為愛的毒果,請自行小心服用~ 一、愛的歷史 日本昭和初期的武道發展,常常跟右派、激進主義、軍方勢力牽扯不清。在前述的血盟團事件中,除了國井善彌以外,大月流合氣柔術的大槻豊也有提供協助;今天合氣會的前身「皇武館」,在創立階段就跟當時日本軍方有極深的關係。以當時日本逐漸軍國化的氛圍來看,真要細究下去,許多武道界的師範們恐怕多難以置身事外。 戰後的日本一度禁絕武道活動。即使在解禁之後,武道仍然常給人負面的印象。例如琦玉大學的教授大保木輝雄即曾回憶,在高中時期想學習劍道被母親勸阻;大學時代想練合氣道,結果父母跟兄長都十分生氣。在那個年代(1960、1970年代),對許多日本人而言,仍然是「武術=暴力=右翼」。 戰後,日本武術界走了很長一段路來擺脫這種負面的刻板印象。例如前文提到的皇武館在戰後更名為合氣會,並且強調合氣道是「愛的武術」,要「不爭不鬥」;而各古流武術則說自身的兵法即是平法(和平的方法)。  有興趣者可『 參考 』: 傑克,這真得是太神奇了!原來「愛的武術」是一種SLOGON,用來擺脫負面的形象。💣 註一:…出口王仁三郎的新興宗教很快引起了內務省的警惕。這是因為大本教的上述思想,被認為同國家神道具有矛盾之處。首先,大本教尊崇國常大立神,這同尊崇天照大神並以天皇為現人神的國家神道存在矛盾。其次,大本教認為現存世界將要毀滅,國常大立神將降臨世界拯救人類進入新的理想世界;而這被認為是要推翻以天皇為頂點的現存秩序,建立一個新的社會。最後,大本教主張人人平等、世界和平、推行世界語等等,因此被內務省認為具有“海外敵對勢力”背景…昭和6年(1931年)10月,以陸軍內部橋本欣五郎的櫻會為中心,包括赤松克麻呂等國家社會主義者,還有北一輝和大川周明二位軍師,開始打倒幣原喜重郎內閣(因幣原內閣主張“外交解決”九一八事變)、策劃擁立荒木貞夫為首相建立軍政府的政變計畫。出口王仁三郎允諾率領四十萬大本教教徒參與政變。然而10月16日消息走漏,橋本欣五郎、長勇(二戰末期任防禦琉球群島的第23軍少將參謀長)、根本博(二戰末期任駐蒙軍中將司令官,1949年前後為蔣幫的軍事顧問)等人在10月17日晨被捕,政變計畫不發而終… 有興趣者可『 參考 』。 傑克,這真得是太神奇了!原來合氣道與大本教的關係也與政治情勢有關嗎?!有可能是彼此的利用關係嗎? 註二:據稱,開祖在大本

合氣道的體術~應對打擊技的基本防禦方式

圖片
合氣道的體術~應對打擊技的基本防禦方式 來自大東流的黑木博文師範,自創「劍護身術」,提供了一個不錯的解決方案 片中的幾個重點是~ #揚手: 保持安全距離,維繫自已防護與施技的基準位置;這部份合氣道的習者應已習以為常。 黑木認為,利用手掌不斷地防禦對手的打擊,防禦的同時也要有攻擊,形成「攻防一體」的可能。 不過這樣的拿捏真得不易,我方一不小心就變成了只想用打擊技來應對,但這就違反了「護身」的原則,易讓自已陷入險境。尤其當對手的身形比自已來得高大時,若能「保護自已並讓自已脫身」反而更為重要。 #埋身在雙手之後: 減少面部受到攻擊。但雙手要舉到多高呢?似乎沒有一定的答案。 黑木在操作的過程中,雙手也會放置在自已下巴的高度左右。若僵化地把雙手對著對手的臉部的高度時,也可能會妨礙自已的視線?! 另一方面,雙手揚起過高時,恐也不利於下勾拳或是踢擊的防禦。 #晃動雙手: 雙手對著對手的臉部時晃動雙手,可干擾對手的視覺與感受,這是基於黑木師範提出的「青眼」理論下的操作方式。個人私擬還是在對手下巴的高度即可。 自身的頭部也要適時的搭配左右晃動。 #不時地移動並保持間距: 避開對手的壓迫並防止對手的侵入攻擊。一旦對手侵入我方的安全領域,就要左右移動,同時拉開彼此的間距,而不要陷入纏抱或是近戰的距離。 #伺機而動: 對合氣道的習者而言就是施展技法。合氣道不是纏鬥或纏抱的技術,唯有在雙方交錯之時的空擋下操作,才有較高的勝算。 註: 需注意的是,以上的策略是防禦性質為主,若想藉此方式來打倒對方或是擂台上的應用時,將會由防守轉為攻擊性的打擊技,更容易曝露出自已的空門,反而會讓合氣道的習者陷入不利的狀況。 此外,此種方式只是入門的參考,如何應用還是得經過個人的訓鍊及體悟。 延伸閱讀: 合氣道的體術~ 消極的防禦方式(續一)  

合氣道的體術~當身與帶動

圖片
合氣道的體術~當身與帶動 法國的Philippe GOUTTARD 師範,無疑的是Christian Tissier的學生中最優秀者之一。和Tissier師範一樣,他也曾在山口清吾師範底下多次的學習。 Gouttard與Tissier所展現的風格有類似之處卻又不大相同,從以下的片子中更可以看出,Gouttard師範的動作與發力,更有山口清吾師範的體術的風格。 以下片子中,2分20秒處,Gouttard師範展現了他在教學上自由與不羈的一面。 回到正題,這邊要談的是,當身與帶動的關係,沒有當身真能帶動受方嗎?當身就一定有斷點嗎?有斷點就不能帶動嗎?我想,以下影片自有答案。 受方面對真實的當身時,身體應該是會呈現「僵硬」,而不會有我們在練習中「放軟」的現象,所以自然容易控制受方的平衡。也就是說,放軟就是沒有敵情意識也沒有打架的準備,但這似乎已是練習中的常態。 空手道出身的西尾昭二師範,在他的動作中,幾乎是一動作一當身,因此被有些合氣會的人批評沒有「氣」的流動,但這樣的流動在實戰中能夠拿出來用嗎?拳擊出身的黑岩洋志雄師範就曾批評藤平光一說,「…雖然很強,但他完全不懂得如何打架!」。😅 是要追求講手或練習中所呈現的精妙技巧?或是希望更加有機會地將基本的技術實際運用在防身之上?就由習者自已選擇。👀  

合氣道的雜項~讓身心回歸平衡的姿勢與呼吸調整法

圖片
合氣道的雜項~讓身心回歸平衡的姿勢與呼吸調整法 可『 參考 』 作者藤平信一,是藤平光一師範的兒子,現為心身統一合氣道會的繼承人,可『 參考 』。 摘要如下: §體態的平衡 ~身體的平衡:      #墊腳尖走路一分鐘      #模擬墊腳尖取物      #原地踏步一分鐘      #原地甩手,可參考1分22秒時的示範 ~肩膀的平衡:      #找到肩膀上下活動的最大幅度 ~頸部的平衡 #找到頭頸左右旋轉的最大角度 §情緒的平衡 ~緊張與不滿      #嘴(哈)長吐氣鼻慢吸      #嘴(呼)快吐氣鼻慢吸 §意識的平衡 ~肢體的緊張      #隨時意守丹田肢體才不容易緊繃,譬如拿東西時,若意識在手時,手就容易緊繃,而無法用到身體的力量。 ~肢體的平衡             #隨時意求丹田維持體態的最佳平衡,譬如坐公車時是站著時。 §生活的平衡 ~更有效的出力      #抓取時:意識由小指並延伸至前臂出力      #拿、抱、推東西時:手肘靠近身體      #擰毛巾時:意識由小指並延伸至前臂出力      #切菜時:意識由小指並延伸至前臂出力 ~座姿      #跪座時慢慢的坐下,才能坐得久。  

合氣道的體術~空手道vs合氣道之散手練習(二)

圖片
  合氣道的體術~空手道vs合氣道之散手練習(二) 在(一)中我們看過空手道達人福地勇人與合氣道達人石森義夫相互交流的影片,以下我們可以再看看空手道達人Jesse Enkamp (可參考: https://www.karatebyjesse.com/ )與合氣道LEO TOMAKI師範的輕對打示範。LEO是田村信喜的高徒之一,這裏就不多談。 個人覺得的LEO師範在敘述上的表達重點: #合氣道對打時不使用關節技,因為對方容易有對抗的反應說不易產生效果。此外,關節技通常只能用來應用於水平程度較低的對手。 #合氣道的對打是應用於求生的模式,而不是兩相對抗的模式。 #合氣道不外乎入身及擋身而已。即使用道祖在過世之前,在體弱且移動不利之下,仍只是利用入身與擋身。 #入身時必須讓對手的攻擊落在我方的身後。 #認為壓力測式是很好的功力提升模式。 #合氣道採行的是不對稱式的對抗,譬如對於眼、頸、及陰部…等規則外的攻擊。(咦,這種說法好像常聽XD) #合氣道的習者大多不喜歡打鬥或是被打的情境下的練習,自然無法呈現合氣道對抗的一面。 個人覺得的LEO師範在輕對打時演示的重點: #入身時当身 #可能發生纏鬥時要立即分離 #用掌來進行推、打、砍、戳等攻擊。 #無影腳很重要(~真心不騙~) 雙方的交流都十分地尊重與克制,沒有誰輸誰贏的問題。重點仍在於增廣見聞並期能強化自身的實力。希望透過這些人的努力能讓合氣道有全新的風貌與活力。 延伸閱讀: 合氣道的體術~空手道vs合氣道之散手練習(一)  合氣道的體術~取方操作技法的距離

合氣道的體術~不折的手

圖片
合氣道的體術~不折的手 有關不折的手,協進會陳小平師範的說明如下:「合氣道應敵時所展現的一種手部應敵態勢,與其他武術所指手刀不同,合氣道手刀在解剖學上分成手掌部、尺骨部、橈骨部三部分:在觀念上手刀是刀劍的延伸態勢;在施技時手刀有如不折的手,氣由腰部傳肩到肘,最後達手指尖,呈現圓柔、自然、迅速、輕巧、銳利地展現,成為一個整體力態勢。….」。所以,按小平師範的說法,手刀藉由不折的手以展現並傳達整體之力。 有些師範亦強調,透過不折的手,可以在操作技法時,更容易破勢,更容易傳導控制的力量。如下圖 不折的手的說法,應該是來自於藤平光一的教導,但其認為是一種「氣」的表現,如下圖。下圖中,藤平的手並不需要特別伸張手刀,因此確有其奧妙之處,但這樣的力量表現用於打架時是否好用,則有待考證。 此外,合氣道的科學一書的作者吉丸慶雪則認為,不折的手主要是一種「伸展肌」的肌力表現,較單純地收縮肌的肌力更有效率。如此似乎可以說明,為何有些習者進行劍道比賽時,認為不折的手可以更有效地傳達身體的力量,讓自已的手臂比較不會感到疲備。 有趣的是,養神館強調的是有意識地伸張手刀才能夠將自已的力量向外傳達,增加手刀打擊的效果,其目的在於日後能有效地傳達整體之力,因此是用「不折的手」來顯示伸張手刀後的力量傳達或延伸的結果,而非利用不折的手去達成破勢或控制的效果。 個人的想法是:不折的手的確容易傳達用身體「推」的力量,譬如推抵uke的下巴時;若取方只想用手臂的伸張力去推時,力量便會弱了許多。當然,用打擊的方式又另當別論。 而一教手與不折的手,在某種程度上是相同的表現,穩固並保持身體的架構,進而讓取方的手前臂可以對抗外來的擊打之力。 至於利用技法施行控制時,只是藉由「不折的手」的外觀展現來表達「雙手與身體之間的距離」關係,以方便取方的施技與力量傳達能更有效率。 當然,不折的手亦能表達操作技法時取方與受方的距離關係,讓取方的施技更能令受方破勢,但這樣的破勢不是因為不折的手的關係,而是施技時的相對操作距離的緣故。譬如四方摔,取方轉身後的控制的手,若為內收時,破勢的效果有限;但若轉身後習者控制的手更加向外伸展時,是因為距離的改變而造成受方被旋轉控制的手臂更加地外展所造成的破勢效果,而不是不折的手所造成的。 至於一教推肘破勢很難一概而論,習者操作方式的不同,利用不折的手的情況也會不一樣;對個人而言推肘的破勢主要還是在於

合氣道的體術~肘当

圖片
合氣道的體術~肘当 肘当的技法,在合氣會裏稱「呼吸摔」,如下圖。   這支技法,在養神館裏也稱之為「呼吸摔」,只是前面加了「肘当」,如下圖所示。 養神館更清楚的技法操作可以參考以下的影片: 但我一直不懂的是,為何在協進會裏通稱為「角落摔」?!(這裏並沒有指責的意思)如下圖: §手法: 依個人的經驗中以為,這支技法最有殺傷力的實施方式,就是取方用肩膀把受方的手肘(或手肘至肩膀這一段)頂著,此時受方因為槓杆施力的緣故,雖然看似勝之不武,但似手怎麼摔都容易。當然,這種施力的方式用在四方摔也是同樣的道理。 記得以前的授業老師告訴大家說,取方可以用「頓挫」的方式將受方的手肘給擊傷;受方為了避免受傷,所以就只能滾翻過去…..。這裏面臨的問題是,受方的手肘被控制時,原則上都會將手臂向身體內縮並產生緊繃的狀態。除非受方刻意把力量放掉,否則上述的「頓挫」之力,將很難有效地發揮。 另一位授業老師的解決方案,就是將受方的手腕旋轉,使得受方被控制的手的手心面向取方(通常都只做到手心向上而已);此時受方因為手腕已被牢牢地鎖死,受方的手臂緊縮也無妨,而在這種痛楚之下,取方便能較為容易地將受方摔出。 但根據鹽田剛三師範在total aikido一書中的說明可知,「取方利用呼吸力,瞬間以自已的手肘施力於受方被鎖住的肘關節後,讓受方喪失平衡後而摔出」。這裏完全沒有提到,取方是因為將造成受方的疼痛或是受傷而讓受方摔出!雖然這也是可能的結果。 讓人感到有趣的是,既然這支技法名為「呼吸摔」,理應不該讓受方是因為怕被傷害而摔出?!這點讓我想到十字摔,取方也許能破壞受方的肘關節,但其實主要是因為受方的雙手都控制住的關係,取方的向前邁一步的動作,讓受方不得不被摔出;迴轉摔前方也是同樣的道理。(註:事實上,若受方的雙手繃緊時,除非施以暴力,否則取方也不易破壞受方的手肘關節。嗯....當然技巧夠的人,這也讓對方受到傷害也是可能的結果) §步法 取方向前摔出時的前腳,一定要踩到受方的前腳之處,且能止擋受方後腳向前移動;而且踩出的前腳一定是要「斜向地」踏出,如下圖所示。 事實上,取方摔出時,受方只要將前、後腳同時向前滑動一步,取方就摔出不去了。(註:在雙手抓單手的操作時,因為受方雙手都被控制,身形的移動有限,所以這支肘当技法的成功機會顯然會比單手高出許多。) 那麼有其它的處理方式嗎?有,例如西尾昭二師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