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0月, 2017的文章

合氣道中陰陽在動作的表達(Henry Korno)

圖片
發表於2007年。 如果我在自已的家鄉練習合氣道40載,以下的說明將不會發生。因為我在日本觀察過道祖四年(1964~1968),所以我才能明白這個道理。雖然當時道祖因為年事已經不常在本部道場出現,即使出現他教導的時間也不長,但總括地來說,我看過他練習約莫300次,我可以清楚地感受到我們做的練習和他所演示的不一樣。 我們都一直努力的重製他的教示,但卻極少能成功。即使你做不到,道祖原則上也只會再演示一次,而不會予以進一步解釋。這樣的教學方式在當時日本的武道大師中都是一樣,直到大師將他的秘密帶入安息地為止。 鹽田剛三師範數年前曾在英國表示,他在道祖身旁學習十年後,從未聽過道祖對於所演示技法加以解釋,所以鹽田只能自已的觀察來自行解讀。當我在本部道場時,道祖常說「我不會告訴你如何去做,你必須需自已了解我在做什麼。」。所以這也就是為何道祖的學生所演示的內容,都不盡相同的原因。 然而,這樣的情況,倒也促使我個人覺得,道祖的技法只能由其內容,而不能按照技法的形式去了解。我也開始去猜測道祖在操作技法時的心裏到底在想些什麼,我心想道祖一定有一些適用於合氣道的普遍性原則。 我開始耐心且勤奮地練習,除了他滿口的神秘之語外,我更期待有朝一日道祖能解開我的疑問。要知道學生直接詢問道祖是無用的,我只能耐心的等待。有一次大夥兒聚在一塊慶祝道祖的生日,我悄悄地問道祖「為何我們做不到你所做的技法?」,沒料到道祖說「因為我知道陰陽,而你們不了解。我花了40年去了解陰陽到底是什麼;事實上,是經過一個月的默想與省思後,所有的事才能清楚的向我展現」。這時我突想發現了一個雛型,能整合所有的技法。但要如何在合氣道中依循陰陽之理呢?我接下來會說明。但在開始之前我們必須要先澄清,我並未專指任何人,我也不會說這是惟一的練習方式,我只是提議一個不同的方式,以便能更符合道祖演示的內在意義。我已八十歲了,形式之爭對我已不重要,我只是希望能夠將我的心得,傳承給那那些希望學習的人。 陰陽是相對且相應地和諧的出現,在合氣道就是指受方與取方要取得和諧,而為了達到和諧,就要能找到能取得平衡的中心。 有兩種可能的方式可以相對中心進行操作。首先,個人的中心會落在丹田的位置,但雙方在一起時,問題會變得複雜,雙方會各自擁有自已的中心。如下圖一所示。 第一種方式,就是利用我方的重心來奪取對方的重心,我定義

田村信喜(Nobuyoshi Tamura) 師範之教導

圖片
教導 (一) 合氣道是一項獨特的旅程… 習者只要去練習及感受它就可以了;如果不去感受它,你就不能了解它;如果你用「想」得太多,你的「身」、「心」將為之分離;而這樣的結果將與合氣道「身心統一」的目的相背離。 從前的日本師範說:「如果你不懂就去觀察,用說的方式並無助於讓你了解」,但學習不是只有一種方式。 生活中讓人感到有趣的事,你自然會去追尋它,因此我希望習者能享受「練習」,但沒有人能讓你享受練習的「過程」;習者必須改變自已的心態去享受它 < 如此你自然會去追尋 >。 所有的事物都有個中心,所以你也必須將你的中心放在你的丹田,丹田強壯就無法撼動;而藉由強壯的丹田,身體的其它部位就能自由的動作。 是否要長久的練習合氣道在於你自已的決定,最終它將變為你自已的合氣道,外人的想法並無關緊要。                       道祖右側依序為田村信喜以及藤平光一。 影片開頭或中間部份的暖身運動中的呼吸練習,師範於訪談中明確表示是源自於中國的八段錦。 田村師範表示,開祖也習慣採納他人的方式來強化合氣道的練習,譬如makko-ho (真向法體操 http://www.makkoho.or.jp/ ), 或是 西勝造(Katsuzo Nishi)師範的nishi health system < http://www.kentavr.biz/nishi/golfish.htm > 其中最有名的就是金魚運動。 或是,Misogi no Renseikai (禊の錬成会),就是周知的沖冷水淨化的方式。 所以當岩間流合氣道致力於保留原始風貌的同時,我們也看到道祖廣納百川的肚量及持續的學習態度。所以有人說,合氣道是不斷的「演化」,而非一成不變;最重的是在於後進的習者是否能維持在合氣道的大原則下,並針對不同的客觀環境而有所動態性的調整。 教導 ( 二 ) 放鬆並保持良好的態度 當你保持平靜時,你的對手也會保持平靜 (註:才不會有力抗的現象) 習者的身心都要找到這樣的感覺 有人問我說,我們是否要去傷害對手?但這樣是行不通的路,因為對手會感受到你的意圖。若對手感覺不到你的意圖時,就感覺不到你,你就可以操作你想

田村信喜師範教導合氣劍

圖片
早期 主要形態為:「感知對手的攻擊動作+入身」 這一部份即類似我們常操作的合劍,就不再贅敘。 後期: 其中有兩種形態: (1) 「黏+感測對手動作+入身」 (2) 「撥開+入身」 這一部份比較特別,雙方的劍身已經搭上,因此任一方已無法操作舉劍或砍劈。 師範的操作有主動、有被動,雙方玩起來十分有趣。在片中3分51秒的時間,一名習者藉由一次成功的入身,形成與師範互殺的局面,十分可取。 這類的練習,習者必須要提升自已的感知並搭配對應的動作能力,尤其是入身時的走位也必須以「身劍合一」的方式進行,否則將易遭對手的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