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氣道的體術~富木合氣道看合氣道

~以下內容摘自昭道館合氣道的網頁內容~


§古流柔術、合氣道和柔道之間的關係是什麼?

合氣道和柔道都是從古流柔術發展而來的武道。合氣道特別是以大東流合氣柔術為基礎,由植芝盛平翁開創了「神人合氣」的悟境,成為道主;而柔道則主要基於起倒流柔術,由嘉納治五郎師範以「柔道原理」作為根本原理,將古流柔術現代化。在術理上,合氣道以古流柔術的術理中,與對手保持距離的格鬥形態「當身技」和「關節技」為基礎,而柔道則是在與對手摔跤後的格鬥形態「投技」和「固技」中繼承了柔道亂取法。


§合氣道的特徵

合氣道是從古老的柔術中誕生的新武術。昭道館合氣道的顯著特徵是將「Atemi-waza」(当身技術)和「Joint Lock」(關節技)融合成一個全新的體系。這些「技巧」在柔術中特別有效。




昭道氣道借鑒了講道館柔道的教學方法,制定了「亂取」的訓練方法,將「当身技」和「關節鎖」單獨劃分為格鬥形式。對於無法融入「亂取」訓練方法的「技巧」和「格鬥形式」,則制定了以「型」練習為重點的教育方針。


§內弟子成山哲郎的回憶

我第一次見到東信義老師是在這個時候。東老師自昭和35年以來一直擔任國士舘大學的教員,並擔任柔道部的教練,當時接受了富木老師的指導。之後,他作為交換教授前往美國。在美國,他於昭和51年成立了美國富木合氣道聯盟,為競技合氣道的普及和發展做出了貢獻。目前,他在紐約州立大學教授合氣道作為體育課程。

師範經常和我們談論柔道和合氣道的距離問題。

「柔道因為是在對手的足腰可及之處進行,所以會有足払いや(掃腿)跳腰的技術,而合氣道則是在足腰無法觸及的地方施展技術。」他提到「與四、五段的柔道選手對抗時,如果在足腰可及的範圍內,根本沒有時間站著。」每當有機會,他都向我們解釋柔道的有效性。

他還表示:「如果能夠充分鍛鍊足腰的柔道選手來學習我們的合氣道,那將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


§個人感想:

Q:若合氣道以当身及關節技為主時,那麼合氣道似乎不應該過度強調摔技。

A: 譬如入身摔在早期時,通常都是以攻擊受方的下巴為主,再進而摔出。小林保雄也曾說過,早期練習都是把對方的下巴向地板壓下(意即当身+摔)。但可能是因為安全的考量,才逐漸以演化成以摔技為主。





Q:若以昭道館的說明來看,昭道館合氣道似乎更具有實用性?

A: 就像空手道一樣,有型的練習,也有亂取的練習。若出自於安全性,或是操作上的困難度考量時,則以型的練習為主,再逐漸反饋於亂取之中。這樣看來昭道館的技術比較全面也更實用,至少同樣學習五年,肯定有很大的差異。
(註:僅就文章的內容討論,不論個人的功力如何)

成山哲郎在學習合氣道時,也面臨了決擇。一方面是富木師範要求和內弟子小林裕和師範學習傳統的合氣道,另一方面又要接下富木師範的傳承;而最後成山還是接下的富木師範的傳承。


Q:那合氣道的習者要如何和柔道的人對抗呢?

A: 上文中已經講到就是不要和對手間的距離過近,否則被摔的就是自已。理論上來說,首先就是要能保持夠遠的距離。其次,對方一旦發動攻勢時,我方就要以三先(先先之先、先之先、後之先」的方式進行反擊;也就是說,合氣道習者至少要在⑴發起攻勢之時;⑵發起攻擊的途中⑶攻擊抵達的瞬間,進行反擊。

延伸來看,那麼常常看到不少的合氣道習者,一直非常努力的練習「固體」,那麼看來「流體」或是「氣體」才應該是練習的主體(至少是黑帶之後),至少能激活習者的反應力,否則不管你是練那一種流派,又無法掌握三先,的情況下,不論是對戰那一種格鬥術,又要如何贏得勝利?

而且傳統的練習下,不管是那種流或是什麼氣,都不會是突襲或是任意攻擊的形態,恐怕也很難培養「三先」的敏銳度。

但這並不是習者的錯,練習固體雖然可以培養功力,但習者應用時面對的是一個活物,「功力」再強恐怕也用不出來。

當然,絕對不可忽略当身的重要性。當身有攻擊、阻嚇、分散集中力的功效,放棄當身就等於是放棄自已的武器一樣。

另外,合氣道的本質就不是近距離或是扭打型的技術,若以固體的心態來面對時,就是讓對手有更大的機會獲得致勝的先機。

註:之前大概是剛升黑帶時,剛好有新人來觀摩,看到道館的人正在練習入身摔,因此我大致講解了一下關於接手以及入身的事。在一切很平和的狀態下,這二、三人中有一人說抓也是一樣嗎?我回答是,然後這一個傢伙居然趁機偷襲,對我的胸口就是猛力一抓。我當時也不知怎麼地,我的前手就自發性地隨手一帶同時側身,結果他攻擊的右手已過度向前延伸,並造成他的身形前傾而破勢,而此時他的頭也剛好落在我的胸前,同時我的後手已可拉到他的下巴。這突來的測試,還讓我嚇了一跳,這大概可算是一次「後之先」或是「先之先」的經驗。


Q:那傳統的練習方式,要如何實戰呢?

A: 合氣會的大師兄多田宏師範在2017年(?)受訪時並沒有給出明確的答案。他僅僅表示單純的練習並不能對抗對方的組合技,而不能對抗的原因在於技法的鍛練不夠通透,因此習者無法完全掌握自已身心如何使用。當TADA說單純的練習並不能對抗組合技時,當時的採訪人的語氣似乎有點興奮,以為師範要講出實戰的秘絕了!?沒想到卻又回到身心鍛鍊的套路上。

有趣的是,合氣道要學習多久才能通透呢?若沒有記錯,鹽田剛三說是經過50年才體會到調和(harmony)的境界。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下背痛治療~雷射治療儀

下背痛治療~小針刀 (20220901 新增後記)

合氣道的體術~運動呼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