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氣道的體術~挡身的發力
合氣道的體術~挡身的發力
挡身的地位:
挡身的地位:
鹽田剛三在total aikido一書中表示,道祖說真實的戰鬥中,挡身佔了70%,技法只佔了30%,而我們日常的訓練,是為了能正確的運作身體,以及有效的使用力量,才能在瞬間產生爆發的力量。
擋身的基本在於正確時機下(timing)所產生的集中力(focused power / shuchu royku),而且不限於取方用拳、手刀或是身體其它的部份與受方的肢體接觸。
擋身的基本在於正確時機下(timing)所產生的集中力(focused power / shuchu royku),而且不限於取方用拳、手刀或是身體其它的部份與受方的肢體接觸。
但何謂集中力,又要如何建立呢?
書中進一步表示:
最後,個人以為習者或可以秉持整體力的原則,並嚐試學習一些發力的技巧。但如何在正確的時機發揮,則有賴習者進一步的學習。
書中進一步表示:
臀、腳、膝、肚的連合運動,並由一個點所發出,而不是單純的肌肉出力。
發力的來源來自於穩固的腳的大姆指,並可以利用膝行的方式來訓練大姆指的使用。
身體要處於放鬆的狀態。
若身體能統整為一體而進行移動時,就能讓力量集中於一點而產生集中力。
所以,集中力的根本在於發揮身體的整體之力~就是產生所謂的整體力。也就是說,集中力的根本在於整體力,而利用整體力才能產生集中力。這好像在繞口令一樣,雞生蛋,而蛋又生雞。但究竟,整體力又是如何的鍛鍊與呈現呢? 鹽田剛三只說由平時在道場進行技法的鍛鍊,但其操作的本質又是如何呢?
我們先看一下,意拳又是如何的闡述所謂的整體發力,請看第10~11分鐘時的說明。
其中論述的重點在於,力量由身體發出後,手臂只是一個主要傳達力量的工具,而不是單純地使用自身的肌力去擊打對方。
自已的雙手就像古代西洋騎士所持的長矛一樣,長矛只是用來傳達身體所傳達的慣量,進而破壞(擊打)對方。
若身體能統整為一體而進行移動時,就能讓力量集中於一點而產生集中力。
所以,集中力的根本在於發揮身體的整體之力~就是產生所謂的整體力。也就是說,集中力的根本在於整體力,而利用整體力才能產生集中力。這好像在繞口令一樣,雞生蛋,而蛋又生雞。但究竟,整體力又是如何的鍛鍊與呈現呢? 鹽田剛三只說由平時在道場進行技法的鍛鍊,但其操作的本質又是如何呢?
我們先看一下,意拳又是如何的闡述所謂的整體發力,請看第10~11分鐘時的說明。
其中論述的重點在於,力量由身體發出後,手臂只是一個主要傳達力量的工具,而不是單純地使用自身的肌力去擊打對方。
自已的雙手就像古代西洋騎士所持的長矛一樣,長矛只是用來傳達身體所傳達的慣量,進而破壞(擊打)對方。
合氣道習者要如何進行擋身?!
有趣的是,如果按照上述意拳的解釋,就可以合理的說明,合氣道習者的手部或其它的肢體,應如長矛一般地傳達身體所產生的慣量(整體力),又如長矛一般地「撞向受方的身上」形成集中力的作用效果,在適當的時機下,最終完成擋身的動作。
所以合氣道習者在進行擋身時,並不需要蠻強的肌力,如此才不會妨礙身體傳達整體之力。
預想的好處是,取方即使是進行較小的肢體動作,或者入身時,對於非打擊技的習者,也能產生一定的擊打力,甚而造成對方受有破壞性的果效。
有趣的是,如果按照上述意拳的解釋,就可以合理的說明,合氣道習者的手部或其它的肢體,應如長矛一般地傳達身體所產生的慣量(整體力),又如長矛一般地「撞向受方的身上」形成集中力的作用效果,在適當的時機下,最終完成擋身的動作。
所以合氣道習者在進行擋身時,並不需要蠻強的肌力,如此才不會妨礙身體傳達整體之力。
預想的好處是,取方即使是進行較小的肢體動作,或者入身時,對於非打擊技的習者,也能產生一定的擊打力,甚而造成對方受有破壞性的果效。
合氣道整體力的基本鍛鍊方式:
§單手抓轉身法:說明略
§呼吸力養成法:說明略
§素振:說明略。
有關素振的部份,個人目前的一個小小的感想:不要只想在劍上施多大的力道,而是要能感受刀由上而下的破風過程,身形要隨著刀的破風微微律動,刀的落點緊隨著身形律動的定點。揮劍砍下的刷刷聲,只是破風的外觀效果;若只是為了刀切的刷刷聲,並不能感受刀的破風過程。就如同騎車時,將手伸出,讓風從手部穿過的感覺。所以,這樣的素振訓練,其性質與目的,與劍道不同,甚至連外觀上亦能感受到雙方在素振時的差異。這一部份,或可以參考藤平光一師範的操作方法,圓潤之下卻不失力道。
§座/立姿一教前方下壓:
這個也是個人目前的一個小小的感想。可以先從座姿開始練習。當受方的手臂彎折成ㄑ字狀時,取方用整體之力將受方下壓。 剛開始練習時,受方手臂ㄑ字彎折點(意即手肘),可以置於高於或略高於受方的肩部,取方利用轉身法、呼吸力及素振所習得的整體力,尤其藉用素振中的律動,稍進一步且同時下壓受方的手臂,期能達到一次到位的破勢(下趴)效果。受方唯一不能做的就是放軟手臂(意即受方係處於抵擋的狀態),所以對習者而言是一種另類的出力方式的挑戰。取方愈想用手臂之力把受方下壓時,受方的抵抗愈大,甚至受方只有手臂因受力後向後彎折,但對受方的體態並沒有明顯的影響(破勢)。
§座姿四教前方下壓:
進階的挑戰是座姿的四教前方下壓,原則與上述的要點相同,不同的是,取方雖然四教握持受方被控制的手,但千萬不要用掌關節去頂(弄痛)受方,取方只是用雙手含住受方的手臂而已。受方不痛卻又能破勢才是我們練習的重點。除此之外,以下金谷師範的演示,是利用「先向受方的中心線推高受方的手肘後,再以受方的手肘順勢破勢」的手法,而非本篇內容所稱的整體力。
§單手抓轉身法:說明略
§呼吸力養成法:說明略
§素振:說明略。
有關素振的部份,個人目前的一個小小的感想:不要只想在劍上施多大的力道,而是要能感受刀由上而下的破風過程,身形要隨著刀的破風微微律動,刀的落點緊隨著身形律動的定點。揮劍砍下的刷刷聲,只是破風的外觀效果;若只是為了刀切的刷刷聲,並不能感受刀的破風過程。就如同騎車時,將手伸出,讓風從手部穿過的感覺。所以,這樣的素振訓練,其性質與目的,與劍道不同,甚至連外觀上亦能感受到雙方在素振時的差異。這一部份,或可以參考藤平光一師範的操作方法,圓潤之下卻不失力道。
§座/立姿一教前方下壓:
這個也是個人目前的一個小小的感想。可以先從座姿開始練習。當受方的手臂彎折成ㄑ字狀時,取方用整體之力將受方下壓。 剛開始練習時,受方手臂ㄑ字彎折點(意即手肘),可以置於高於或略高於受方的肩部,取方利用轉身法、呼吸力及素振所習得的整體力,尤其藉用素振中的律動,稍進一步且同時下壓受方的手臂,期能達到一次到位的破勢(下趴)效果。受方唯一不能做的就是放軟手臂(意即受方係處於抵擋的狀態),所以對習者而言是一種另類的出力方式的挑戰。取方愈想用手臂之力把受方下壓時,受方的抵抗愈大,甚至受方只有手臂因受力後向後彎折,但對受方的體態並沒有明顯的影響(破勢)。
§座姿四教前方下壓:
進階的挑戰是座姿的四教前方下壓,原則與上述的要點相同,不同的是,取方雖然四教握持受方被控制的手,但千萬不要用掌關節去頂(弄痛)受方,取方只是用雙手含住受方的手臂而已。受方不痛卻又能破勢才是我們練習的重點。除此之外,以下金谷師範的演示,是利用「先向受方的中心線推高受方的手肘後,再以受方的手肘順勢破勢」的手法,而非本篇內容所稱的整體力。
前者(整體力),受方感受的是外一股自已無法預期的力道所帶動並破勢;而後者(金谷),受方感受的是一連串破勢而帶動的結果;相信,受方在取方操作時應該可以很清楚地分辨兩者之間有很大的差異。
最後,個人以為習者或可以秉持整體力的原則,並嚐試學習一些發力的技巧。但如何在正確的時機發揮,則有賴習者進一步的學習。
註:
不管是用那一種武術去模擬或是去解釋另一種武術時,本來就容易產生一定的落差。但習者既有的資訊、技術或理解不足時,或許也能做為一種輔助性的學習,更能作為腦力激盪的參考。
註:
本文的說明係針對合氣道的習者,而非否定其它武術的技巧。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