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6月, 2020的文章

合氣道的體術~體之變更~腕部動作

圖片
合氣道的體之變更~腕部動作 練習合氣道時,老師常常告訴大家,要用腰而不要用手….,因此手部的動作常常被大家給忽略掉。但手部的動作真的那麼不重要嗎? 如果看過個人之前提到有關「帶動」或是「呼吸力」的內容時,應該會認同手的動作也很重要。尤其,手部除了当身之外,透過手部的細微動作,不僅可以對於受方抓、打等力量的引導或移轉,更可以讓體術的操作有更好的發揮,成為體術施技時不可或缺的馬前卒。 參考閱讀: 【 合氣道的帶動~貼附力 】 【 坐姿呼吸力養成法 】 【 合氣道的合氣~手部動作之操作 】 再回過頭來看看體之變更: #先來看看守央的演示: 守央的方式中規中矩,手腕並沒有太多的動作,配合身體的轉身動作。  但手指與手掌,在操作時,係形成一種類似「空抓」或是「爪」的態樣。   #大師兄齊藤守弘所傳承的做法不一樣: 齊藤特別強調手腕的內收,再配合身體的轉身動作。 #看看鹽田剛三 自成一格 的方式: 利用手腕外旋且下切的方式 (類似用杓子向下舀水的手法),再配合身體的轉身動作。 真得很難說那種一方式較好,但都值得學習;或許你也可以交互使用。操作者的身高、體重、膂力,都會有影響。 個人的經驗是,不論是守央或是守弘,這兩種方式遇到膂力很強的人,在操作時要克服一個「拐點」,否則容易會被受方卡死而轉不了身;特別是當受方用四教的方式,用食指的指根頂住的時候會更加的明顯。如果你細看守弘的方式,當他的手肘有很微小的微彎或十分細微的不自然時,個人私擬就是為了克服這個拐點。 而不論是那一種方式,習者可以用更多的想像力來交互使用或融合後使用。但原則都是用身體來帶動,而不是只用手的蠻力。 延伸閱讀: 【 合氣道的體之變更~落腳的位置 】

下背痛治療-增生療法(第二個月記錄)

圖片
主訴:下背痛,主要痛在右半側,但左半側開始較為明顯。 #治療: 於0508進行第二次增生注射,除了下背的右半側之外,醫生也加強了左半側。 醫生說,一開始我會覺得好了很多,可能是我的體質對於增生液注射之後的空間充填(支撐)效果,有很好的反應;覺得療效下降的情況是正常的,每個人的體質不同,對於治療後的反應也不一樣;當然醫生的技術(注射部位的精準度)、增生液的充填是否足夠,也會有不少的影響。醫生更說,也有一些人甚至會退步回原來就診前的狀況;看來我的情況還不錯,有機會好得更多。 醫生說,如果某個運動的量或強度造成我的患部不舒服的時候,一定要停止或是減少強度或是量度。建議較劇烈的運動,等一周過後再進行。不過,仍不應進行劇烈的運動。 #記錄: 因為是以一週為一個單位,所以這中間的病情略有起伏時,只要不是持續性的影響,或者不是較為明顯的負面表現時,就會略過不提。 §第五週0508~0515 #感覺: 第二次注射完後的前三天,特別感到酸痛及不適。不像第一次注射完後,患處有點麻痺的感覺。同時,覺得左半側容易有緊繃及不適感;偶爾會覺得酸。第五天左右,又緩和了一些。 右半側有一些突然的動作(雖然動作幅度不大),還是會覺得有些暗暗的抽痛;但這種情況比上個月少了一些。 #家中或辦公室狀況 前三天在家裏變得比上週不痛;接下來幾天就好多了。 睡覺睡到快天亮時,仍會覺得有些緊繃或不舒服,但不致於痛。不過,還好都可以睡到天亮。 但是在辦公室,本週開始前幾天比上週不舒服一些,應該是剛注射完的關係。每隔一定時間,還是要記得進行伸展。 這第五週不是很舒服,起伏較大,整體而言比第四週差,約比第一次注射前好了三成。 打算先撤掉之前使用的美姿墊。 #運動: 注射三天之後開始 運動:原地慢跑、棒式。由於這三天一直覺得不是很舒,因此決定第四天開始原地慢跑,沒想到隔天腰酸的現象緩解了不少。 伸展:輕度~中等強度。 #其它: 持續補充維他命B及D3。 §第六週0515~0522 #感覺: 上周五晚上睡覺前吃了一顆止痛葯,第二天就覺得好多了。所以週、六日這兩天的晚上也如法泡製。 左半側容易有緊繃及不適感;右半側有一些突然的動作(雖然動作幅度不大),會覺得有些暗暗的抽痛;但這種情況比上週又少了一些。 #家中...

下背痛治療~近期感想202006

圖片
這種下背痛的問題,依個人的經驗與理解,主要牽涉的變數問題如下: 1. 枕頭與床墊的搭配,簡稱床組。 2. 肢體當時狀況。 3. 日常生活的姿勢。 4. 運動或工作。 5. 肢體的伸展與放鬆。 但更麻煩的是,以上的變數問題並不是單一的選項,而是有密切的關連與交互的影響。 譬如,之前一直覺得枕頭不合適,買了一堆的枕頭卻仍找到不舒服的。沒想到上背的肌肉利用按摩球揉開之後,之前一直覺得不合適的枕頭也變得可以用了;也就是說,肢體的狀況良好時,都可適應一定程度(即使稍差)的床組。當然反過來說,不適合的床組,經過一夜的折騰之後,亦容易漸漸地導致肢體的狀況變差,最後造成肢體的傷痛。 又譬如,運動或工作中覺得某些身體的部份快僵硬了或是快要不舒服時,立即的伸展與放鬆才不會進一步地形成肢體的僵硬,甚至造成疼痛。 有些運動也要量力而為,或是最好能避免,以免因為肌肉或筋膜動,讓尚待復原的患處,無法獲得有效的休息。像之前自已會做仰臥起坐或是捲腹運動,因為對於腰椎、附近的肌肉、韌帶等都會有牽動性的影響,因此現在也放棄了。深蹲運動也只敢拿來當做暖身用,更不敢多做,免得讓自已的腰又緊繃起來。很遺憾,但也是不得不的選擇。 不管是日常生活或工作上的姿勢,甚或者在運動前、中、後時,也要更注意適時給予適當伸展。有必要時,或者可以常常利用按摩球把緊繃處放鬆之後,才不會讓肌肉或筋膜一直處於緊張的狀態。 學會觀察那一些的動作或是運動,容易讓身體感到不適;發生不適之後,應試著回想之前做了那些讓自已身體不適的動作或是運動;同時也要推想身體發生不適之前,是否身體已經發出一些微小的求救訊號;這個求救訊號常常是所謂的肌肉緊張(繃)感。自已的下背痛的問題,就是去交大上課課後讀書時的坐姿不良所引起;明明就已經不舒服,卻用忍耐的方式帶過去。等到看書到一段落時再處理酸痛,在時效上就晚了一步,更何況自已的處理也不到位,不僅沒有積極地改善讀書的坐姿,也沒有在日常的生活姿勢上有所調整,這就註定現在要嚐的苦果。 忽略身體的警訊而勉強持續一些動作或是運動,最終只會讓身體感到不適;身體的鍛練與患處的復原之間的天平,常常不能取得平衡,反而更容易向惡化那一端傾斜。自已的心意會覺得不甘願,但這也是取捨下的選擇;畢竟之前的筋骨傷害並沒有完全康復,或者已無法完全康復,順著身體的感覺反而通常是最好...

合氣道的體術~歐式護身

圖片
合氣道歐式護身~歐式護身 有別於傳統的柔道式護(受)身,近幾年來合氣道界也吹起了一股「歐式護身」潮。 歐式護身強調的是技法操作時的「安全性」,以及技法演練或是演武時的「流暢性」。對外人而言,看起來既華麗又炫目,運動性的動感十足,演練者當然具有滿滿的成就感。 歐式護身的重點之一,就是受方在施作時,將儘可能地利用身體翻滾位移時,或身體依序落下時所產生的「滾動性」,來取代傳統護身時「直接背部摔下」的動作。 先回過頭來看看,合氣道中所謂的「受方」的主要目的及功效: 一、協助取方練習並熟悉技法 二、不同身形的阻抗可幫助取方提升技法 三、適度的抵抗並幫助取方培功力 四、受方可以練習聽勁 五、受方藉由護身的運動,達到保護、健身及強身的功效。 我們可以觀察看看通常利用歐式護身時的受方的動作又會是如何?! #UKE已經準備好了 #取方的手未到,受方已身先動 #完美的演示 由於歐式護身進行時,受方的主動調整性更強更容易有 做假 過度配合的情形,因此對照前述的受方的目的及功效來看,其中「沒有適度的抵抗」,恐怕是其主要的缺點之一,恐將不易協助取方在技法的有效性上做進一步成長。 進一步而言,受方的身高、體重、胖瘦等因素也不再是問題;由於受方已主動配合之故,因此不會形成一種技法操作時的天然阻抗,恐更不易協助取方在技法的功力有進一步的提升。 #取方的前手抓著受方的衣領朝向前方時,受方的身形已準備好進行護身的動作 需注意的是,有一些技法受方被取方卡死,或是取方的手死抓不放之下,而讓受方無法進行「滾動」的動作時,歐式護身恐怕難以有效的施展。 必須要強調的是,不管是柔道式護身或是歐式護身,只要受方是「過度配合」的情況,一概都是不利取方成長的主要因素之一。 註: 一、個人私擬,柔道式護身還可以一併練練「撞背功」,所以更是一舉數得,哈! 二、個人學習時通常要求擔任受方者不要空翻,這樣受方才易從取方的技法操作中,體會出取方施力的力量走向並找出最有利及更有效的技法操作方式。 又曾遇過幾位使用歐式護身的受方,練習時較傳統護身的習者, 更時時專注在如何自發性地操作護身,反而不經意地忘了技法的學習才是根本 ,為此我還 碎唸 提醒一下"不要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