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背痛治療~小針刀 (20220901 新增後記)
繼上次利用骨震波醫治下背痛( 可參考 ) 沒什麼特別的效果之後,發現「針刀」這個療法,好像能治好很多的疑難雜症,因此便想試試。 找了一家位於北市萬華附近的「新x診所」,標榜的是中西醫師。由於對於針刀在身上插來插去還是會感到有些疑慮,因此最後還是選擇這家有西醫解剖背景的醫生。 ~何謂小針刀~ 1976年,一位老木匠的手受傷後不能活動,就診於朱漢章醫師,經詳細檢查,主要是掌筋膜、肌腱等組織損傷後與掌骨發生粘連所致。然而針灸的治療顯然力不從心,常規的手術治療又會加重組織粘連,於是他拿起較粗的九號針頭刺進病人手掌蚓狀肌和掌部屈肌交叉點患處反復剝離,出針後,將病人手掌被動地進行多次握拳和伸掌活動。處理當時疼痛難忍,事後患者原本不能伸直和握起的手,可以屈伸活動且恢復功能。(當朱醫師用注射針頭剝離時,這也就是目前有人做的「乾針治療法」)。 於是朱漢章醫師有了新的靈感,他將針灸針加粗,形成刀刃狀,用以做切割及剝離組織,上端並做一個扁平的柄,以便調控刀口運行位置和方向,生產出了第一批「小針刀」,這是以功能為名,也有人稱作「扁針」,因為刀刃一定是扁的,又因為刀口有倒角圓弧,故有人稱「圓針」。 扁針、小針刀、刃針、圓針、超微針刀...都是同物但不同名稱呼,針身直徑從0.30mm-0.8mm不等,但台灣中醫師常使用,0.40mm,故是與一般針灸針,粗細差不多,但針尖類似一字型螺絲起子的平頭,但開峰,故也稱之扁針。 2500年前中醫典籍《內經》就記載有「九針」說明古時就有多元的針具型態,並非現在才新創。中國大陸30年前早有創小針刀學會現繼續蓬勃發展中。 台灣小針刀學會創會3年,帶動該類技術的研究,高宗桂教授就是創會長。 小針刀治療除達到一般針灸治療外,同時鏟除沾黏的筋膜及肌肉組織。藉由損傷後的自我修復機制,達到組織新生自生的功能有些類似西醫增生醫學PRP原理,恢復身體原有機能加強新陳代謝以利病兆吸收。 刀型類似針,最常用是頂端刃口直徑僅0.40mm,長度約3.0-5.0cm,只需短短幾秒即可將針刀刺入病灶區,對於沾黏、鈣化、攣縮、僵硬、增生的組織進行鬆解、切割、撥離、改善周邊血液循環,促進血液回流,恢復軟組織動態平衡與生物力學系統。 網路上有很多的說明及介紹,這一部份不多說了。 ~適應範圍~ 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症、股骨頭缺血性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