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合氣道的體術~隅落的破勢方法

合氣道的體術~隅落的破勢方法 很詳細的講解 透過AI的整合,我們可以快速的了解以下: Sumi Otoshi:強調在進行技巧時要引導對手的重心到不受支撐的角落,而不僅僅是移動對方的手臂。 破壞平衡(kuzushi)的方法:包括使用對方的重心、使用取方身體重量(omomi)、取方將自身的膝關節鬆開(hiza-nuki)、以及滑動破壞平衡(Sakka no kuzushi)。 掌手與支撐手的平衡:在實施技巧時,如何根據情況來決定是專注於掃手,還是平衡使用兩手,甚至是在某些情況下使用一手來完成技巧。 身體移動(tai sabaki):在破壞對手平衡時,身體移動至對方的弱點位的重要性。 對手的反應與姿勢:根據對手的反應和姿勢來調整技巧的應用,並且在沒有接觸點的情況下,如何通過 hanmi(半身姿勢)來應用 Sumi Otoshi。 反覆練習的重要性:通過反覆練習來提高對對手重心控制的能力,並且學會如何在不同的接觸點下應用 Sumi Otoshi 總結: Sumi Otoshi 的實踐要點,鼓勵觀眾在自己的練習中嘗試這些技巧,並強調通過不斷練習來適應不同對手。 §個人觀點: 對於試探性的抓取,隅落的技法應該無法實施。 面對非試探性的抓取的可操作時機可能稍縱即逝,更遑論合氣的操作。 應搭配当身的操作。 若有機會實施時,身體移動至對手的弱點位置並配合槓桿的技巧,可能較易完成隅落的技法。

小林保雄在2009年出刊專訪中的「真心話大冒險」(三)

圖片
在2009年出版的「開祖的橫顏」一書中,小林保雄師範在訪談中提到: Q:是這樣嗎?當時合氣道中是否有如此常見的自由技法(jiyu-waza)演示? A:不是,是考試制度建立之後才開始的。 當會員人數開始增加時,就建立了級和段的考試制度,而內弟子將做為受方。 然而,道場中內弟子的數量從來不超過五人左右,因此他們無法與不斷增加的學生人數合作,學生們也只能互相作為另一方的UKE。 當時自由技法被添加為考試的項目。我從入門一開始就參與了演武,但由於人們認為僅演示基本技術很無聊,所以決定也展示呼吸摔。在那之前,道場裡並不經常進行呼吸摔。 Q:為什麼會這樣? A:大老師不太喜歡「呼吸摔」,他認為 “只是把這樣的人扔來扔去有什麼好處呢?”這是他的想法。 不過這對於訓練來說是有好處的,所以就被添加到了平時的練習中。 「合氣摔」也差不多是這樣,這些都是當「自由技法」被導入時發生的事。 在我們討論這個問題時,據我所知,「腰摔」一開始並沒有被廣泛練習。是西尾昭二和黑岩志雄師範獨立研究後,其他的師範才開始「抄襲」他們二人的技術。 感想: 1. 自由技法是戰後才加入的。 2. 腰摔並非是合氣道(會)既有的技法,最多只是個別師範的冷門技法。源起就是西尾與黑岩師範,並逐漸推展開來。 3. 開祖不認同呼吸摔或合氣摔,這也許就是開祖與大東流技法分歧的開端。 4. 小林保雄師範也曾提到,後來,久而久之,當大家覺得基本技法乏味時,所以才導入呼吸摔。 有趣的是,當我們追求大東流時,是否又已偏離了合氣道的初衷?😎

合氣道的體術~亂取的目的及其與亂鬥的差異

圖片
  合氣道的體術~亂取的目的及其與亂鬥的差異 讓我們先看一下影片: 從4分40秒開始,雖然主講人的設定是步法的練習,但仍十分類似合氣道的亂取(抓取)。二位攻擊者,都只有張開雙手進行類似抓或止擋的動作 。我們可以看到主講人的方式,不難達到其要求的避險目的。 另外,主講人在影片7分鐘時開始進行亂鬥練習,也就是利用上述的經驗,讓二位攻擊者可以自由地進行打擊的動作。雖主講人很厲害,但我們也看到主講人,若稍一不慎就會落入圍毆的窘境。事實上,如果沒有帶拳套時,二位攻擊者應該也有不小機會把主講人幹掉。 有趣的想法來了,我們知道,就像太極拳的推手只是散手的前置練習一樣,若沒有練習散手,就不能實戰的效果。同理之下,合氣道的亂取技巧是不是只是為了面對「一對多攻擊」的前置練習而已?而不是大家想當然爾的「練習亂取技法」就能應對「一對多攻擊」呢? 我從前就一直不懂,為何合氣道的亂取(Ran-dori)練習,就只是「一對多人的抓取」,而不是真正的「一對多人的攻擊」?…雖然也有一點,但攻勢上還是有很大的保留成份…,我當時還一直以為「一對多人的抓取」是為了因應古時候遭到綁架而設計(雖然也有道理)……但看了這部影片的介紹,我似乎又懂了一些…。😁

合氣道的體術~坐姿呼吸力養成

圖片
合氣道的體術~坐姿呼吸力養成 座呼吸力的操作我們就不談了,但影片中提到了「外部合氣/external aiki」與「內部合氣/internal aiki」兩種名詞,值得我們釐清一下: 片中並沒有用文字或口語解釋內部與外部合氣的不同,但根據個人的經驗,仍可由影片中可以發現一些差異,請參考下圖: #所謂的「外部合氣」:係偏向於「純槓桿原理」的操作,若UKE不能抓得很緊時,這樣的操作手法常常且容易會因為UKE脫手,而導致失敗。有人會說「UKE的敵意不足」所以UKE才會脫手(暗示還是UKE抓得不夠緊而放手),但個人的經驗是,UKE因為槓桿的作用而導致自身的抓力不足而脫手,或是因為造成UKE的疼痛後才脫手。以上這兩種情況,與UKE是不是有敵意完全無關。尤其UKE若有敵意時,也可能伴隨其它的攻擊,不一定會死命的抓。 所以由圖左側可以看出,UKE的手肘被迫向外大幅地開展,握持的雙手手腕也呈現”ㄦ”字的態樣,此時UKE才能維持抓住NAGE的狀態,否則便會脫手。 另外,因為UKE的手腕、手肘及手臂,都已明顯地同時形變,所以UKE的雙手重心是掛在NAGE手腕的外側90度左右。 #所謂的「內部合氣」:係偏向於「筋肌膜原理」的操作,雖然我們不能否定有摻雜一些槓桿原理,但因為UKE不大會感到疼痛,所以不會反射性地放手;而且UKE使用一般性的抓力下即可,也不會要UKE必須「死命地抓」的問題。 從圖右側可以看出,UKE的手肘並沒有明顯地向外開展,UKE可容易地維持抓住NAGE的狀態,所以可以較容易地維持抓取的態樣。 另外,因為UKE的手腕、手叉及手臂都沒有明顯的形變,所以UKE的雙手重心是掛在NAGE手腕的外側30度左右。

合氣道的體術~帶動~筋膜

圖片
合氣道的體術~帶動~筋膜 人體是透過筋肌膜與骨髂的連結才能夠有行、走、坐、臥等動作,所以從片中的介紹可知,「帶動」對方的機制之一,就是想辦法透過操作筋肌膜的連動,來達到帶動或是破勢的效果。 但上述的帶動,在講手(餵招)時較為容易,實戰上仍必須是奇襲或是出奇不意之下施展,才可能發揮它最大的功效。一旦雙方進入對峙與試探的情境之下,恐易操作不慎而落入更大的險境。

合氣道的體術~氣沈丹田

圖片
 究竟要如何安定自已的重心?! 可參考空手道中達也師範的講解: ~應用在遭他人後抱時 ~應用在坐姿時 注意: 是將先把意念放在「下丹田」,再把「中丹田」與「下丹田」連成一線,並且保持放鬆。 我們來比較看看鹽田將大師範怎麼做 片中取方的背部狀態很重要,而是要讓仙骨與丹田合一,而背部呈現伸直(不是僵直)的狀態。 在一個太極拳的網頁看到以下的圖示: 鹽田將大的位置: 我們可以發現,鹽田將大的方式,似乎也與命門與丹田之間的關係有關,所以也可以推測為何養神館對於習者的外觀姿態的要求,似乎就是將身體重心的前、後面,進行貫穿及連動,而不論是「命門與丹田」,或是「仙骨與丹田」有興趣者不妨試試。 注意的是,背部伸直是從頭(頸椎)到尾(仙骨),所以操作者不能有頭先身後、或是彎腰駝背的姿態。

合氣道的體術~正面打

圖片
合氣道的體術~正面打 這部影片講了一些uke進行正面打的重點與錯誤事項,值得一看,或也可藉此重新復習一下。 合氣道沒有打擊技,因此身為uke時,不啻為一種練習的方式。所以對uke來說要注意: 一、距離與時機 Uke主動打擊的模式,以合氣會為代表,uke進行正面打,tori被動進行反制。此時,uke要量測好與tori之間的距離,當uke逼進troi的防禦範圍時,uke才能舉手進行正面打的動作。 但不幸的是,很多uke都是先把手舉高高,靠近tori之後再進行打擊。這種忽略敵我意識的打擊方式,不僅uke練習不到正確的攻擊模式,更恐怕uke還沒有打到tori時,就先被tori進行面部的擋身反擊。 至於養神館或是岩間流是以tori主動打擊的模式,此時tori也必須取得良好的距離與時機,才能有效地進行擊打的動作。 二、中心線 就像劍術一樣,uke打擊時,必須由自已的中心線舉起,並且由tori的中心線劈下。 但可惜的是,有不少uke把手舉到頭部的側面後再劈下,而不是由中心線舉起再划下的方式進行打擊。由於uke的發力方式就不正確了,當然練習不到正確的攻擊模式。 三、體態的平衡。 Uke不應該在打擊時,讓自已的身體有奇怪的前傾、後傾、或是左右搖擺的現象。但如果前述一、二點能做到時,這一點應該也沒有困難。